期刊文献+

论辩者之囿

On the School of Logicians' Limit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名家何以为名家,并非只是出于对“名”的关注。可能除了道家声称“名可名,非常名”(《老子》第一章)之外,百家之学对于“名”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关注。荀子有专门论“正名”,法家常称刑名之学,墨家更有专门的《墨经》论名学,可见名学不是名家的独门功夫。名家的根本特征大概如司马谈所论,是“专决于名而失人情”(《史记·太史公自序》)。专注于“名”是其一面,失于人情则是另一面,此于名家可谓一体之两面,只有两面都说齐全了,才是名家的真面目。对于名家的名学思想,现代学人所论可谓相当全面而深入,但对于名家失于人情的一面,却鲜有涉及。百家之学无一不应对人情,尤其是对于百姓的好恶之情,各有其关注的路数。
作者 曾海军
出处 《中国哲学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6-34,共9页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汉初七十年的子学研究"(项目号:17BZX047)阶段性成果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

二级参考文献9

  • 1郭沫若著.十批判书[M]. 人民出版社, 1951
  • 2崔清田主编.名学与辩学[M]. 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7
  • 3王琯,撰.公孙龙子悬解[M]. 中华书局, 1992
  • 4陈宪猷著.公孙龙子求真[M]. 中华书局, 1990
  • 5周 山著.中国逻辑史论[M]. 辽宁教育出版社, 1988
  • 6栾星著.公孙龙子长笺[M]. 中州书画社, 1982
  • 7谭戒甫著.公孙龙子形名发微[M]. 中华书局, 1963
  • 8王启湘著.周秦名家三子校诠[M]. 古籍出版社, 1957
  • 9侯外庐等著.中国思想通史[M]. 人民出版社, 1957

共引文献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