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中国古代,“三礼”学既有学术意义,又有治术意义。“三礼”学受到了历代统治者和学者的普遍重视,在中国文化中扮演了基础伦理和制度资源的角色。在20世纪特定的社会背景和学术背景之下,“三礼”研究取得了哪些成就?发挥了哪些文化功能?又是如何发挥其文化功能?此外,20世纪的学者在从事“三礼”研究时所持有的理论前提、研究视界和研究方法,又突显出什么样的学术研究取向?这都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潘斌副教授新著《二十世纪中国三礼学史》(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70余万字,在全面搜集、整理、爬梳文献的基础上,对20世纪的中国“三礼”学作了考察和总结。全书主要特点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该书结构合理,能较为全面地展现20世纪中国“三礼”学的面貌。该书分个案研究和专题研究两部分。前者对有代表性的“三礼”研究者和研究成果进行考察。重点考察了俞樾、康有为、廖平、沈文倬、钱玄、李学勤、杨天宇、王梦鸥、孔德成、周何、林素英等名家。通过对各家“三礼”学成就之考察,彰显了各家研究之成就及特色。后者对20世纪学者于“三礼”研究中普遍关注的问题或重点研究的领域作了探讨。这些问题或领域如下:“三礼”的作者和成书问题、“三礼”单篇之研究、“三礼”所记制度与思想之研究、郑玄《三礼注》之研究、出土文献与“三礼”之研究。通过专题研究,可以对20世纪学人的“三礼”研究之共性有比较清楚的认识,这些共性包括学术旨趣、研究方法和研究水平等。
出处
《中国史研究动态》
CSSCI
2018年第4期85-86,共2页
Trends of Recent Researches on The History of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