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追忆我知道和不知道的黄震遐 被引量:1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大陆可以谈黄震遐了月前扬州大学孙德喜教授寄来一本《华文文学评论》第二辑(曹顺庆、张放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2014年6月出版),说他写的《香港作家寒山碧论》刊于其上。我略为翻动,发现同期有一篇陈思广先生(四川大学)的《简论黄震遐和崔万秋的战争小说》。陈先生跳出了鲁迅的定论和框框,以就事论事客观中肯的态度,对黄震遐1931年中篇小说《陇海线上》,1932年的长篇小说《大上海的毀灭》作了颇为详细的介绍。陈先生说:“《大上海的毀灭》是黄震遐的代表作,但不幸因鲁迅的批评而长期误读。其实,这部以‘一·二八’淞沪大会战为题材的长篇小说,是一部讴歌中国军民不屈不挠地抵抗外来侵略的爱国主义小说,也是中国现代长篇小说中抗战文学的先声之作。……小说发表后,在当时引起了较大的反响。贺玉波就认为‘万国安的抗日战事小说《三根红线》等,黄震遐的《大上海的毀灭》以及陈大悲等人的作品,便是最好的抗日文艺之代表作品’。不过,鲁迅在《止哭文学》(《伪自由书》)一文中却认为:‘一部《大上海的毀灭》,用数目字告诉读者以中国的武力,决不如日本,给大家平平心;而且以为活着不如死亡(十九路军死,是警告我们活得可怜,无趣),但胜利又不如败退(“十九路军胜利,只能增加我们苟且,偷安与骄傲的迷梦!’)。总之,战死是好的,但战败尤其好,上海之役,正是中国的完全的成功。’”震遐先生用现实主义写作手法,反映十九路军在淞沪大会战中的英勇表现。鲁迅先生却出于偏见,完全扭曲了黄震遐先生创作原旨。鲁迅逝世之后一度被奉之为神,被鲁迅批评过的人就永世难得翻身。幸而时间是最好的洗涤剂,八十年之后,是非黑白终见分明,让身置大陆的陈思广先生也看出鲁迅“误读了”黄震遐。我再翻查资料,发现今年(2014)南京大学新文学研究中心《中国现代文学论丛》第十五期,也有一篇王雪芹的《历史重构与种族乌托邦——黄震遐诗剧〈黄人之血〉再评》。王雪芹先生的观点和理论姑且按下不谈,光从王、陈两位先生的文章能在大陆发表,已显示大陆文学研究者的视野已经扩大开阔,我甚感欣慰,也骤然触动了我遥远的记忆。今年是黄震遐先生逝世四十年,香港似乎没有人记起,我忝为与震遐先生有过交往,受过他提携的晩辈,实在有必要略作追忆,以免遗忘。
作者 寒山碧
机构地区 不详
出处 《华文文学评论》 2015年第1期110-120,共11页 Review of World Chinese Literature
  • 相关文献

同被引文献7

引证文献1

二级引证文献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