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阅报”何以能成为中国人的日常行为:对清末新式中文报刊空间分布的社会学考察 被引量:13

How “Yuebao”(Newspaper-Reading) Turned into a Daily Activity for the Chinese:A Sociolog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New-style Chinese Newspapers' Spatial Distribution in the Late-Qing Dynasty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清末的中国,如以全国而非口岸为视野,对于包括基层知识菁英的普通国民而言,"阅报"成为社会性日常行为的首要障碍,并非主观上是否接受,而是客观上能否接触。交通、物流体系的空间结构和知识阶层的分布状况,始终决定着新式报刊对全体国人的稳定覆盖率。甲午之前,此种制约体现地相当显著,民信局系统未能覆盖的地区(约占全国县级单位的80%)、内陆地区的非省会城市和口岸地带的普通县份,或是被隔绝于物流系统外,或是受制于高昂的实际价格,即便知识阶层也不在总体上具有经常性阅读新式报刊的条件。从甲午至戊戌,依托于"士林"这个既有的社会网络,以《时务报》为代表的维新报刊,其空间分布初步实现了在区域上从口岸到内陆,从层级上从都会到基层的突破。此后在以铁路渐成网络为中心的交通格局变化和以免费阅报所设立为承载的官方直接推广这两项可持续的结构性因素作用下,作为日常行为的"阅报",才真正成为散居在辽阔国土上的普通国民的现实选择。
作者 朱至刚
出处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34-43,95,共11页 Academic Research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金青年项目"戊戌维新报刊发行网络研究:以代办人群体为中心"(13YJC860045)的阶段性成果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3

二级参考文献13

共引文献26

同被引文献130

引证文献13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