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涩”作为诗学概念的意味 被引量:8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涩"与"滑"相对待,可溯源于《黄帝内经》,但用作文学批评的概念则晚至唐代,当时出现了以涩命名的徐彦伯"涩体"和樊宗师"苦涩"文体。而涩作为一种审美趣味被体验并自觉追求,乃是伴随着宋诗出现的,逐渐波及其他文体。尤其在晚清的词论中引起极大的关注,成为焦点话题。以梅尧臣、黄庭坚和苏轼分别为代表的两种类型的宋诗,在树立一种美学典范的同时,也暴露出它的弊病,从而使古老的涩—滑概念重新被关注,并从控制本文意义流量的角度把握"涩"的功能,从风格和修辞两方面阐发"涩"的理论内涵,由此使"涩"这个并不给人美好联想的味觉概念转为正价概念。尽管如此,"涩"的负面意义仍是无法回避的,在影响文意清晰、造成阅读困难以及与文体的体制要求不相吻合等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作者 蒋寅
出处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98-208,共11页 Jianghai Academic Journal
关键词 诗学 概念
  • 相关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168

共引文献77

同被引文献132

引证文献8

二级引证文献7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