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德国的中国文学史书写从19世纪硕特开始,迄今已有六部问世。如果将它们视为连续性的系统建构,就会发现一些深层的结构问题,最醒目的是以陈旧的精神史框架来化简中国文学的丰富性,造成中国文学在精神上永远滞留于"古代"。但也要看到,当代德国汉学中也出现了对于精神史视角的反思和多元方法的探索。文学史类似于治理符号世界的密码本,中国文学史书写方式的变化,实际上反映了汉学系统对于"中国"的总体意向的变化,而"古代"和"现代"两种编码的交替,构成了"文学中国"的内在结构。从这一系统论思路出发,会对西方汉学的独立性、中西方的系统间关系等问题获得新的理解。
出处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35-145,共11页
Literary Review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百年来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研究"(项目批准号:12&ZD161)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