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论康德与早期马克思不同感性概念指向的社会

Society in Kant's and the early Marx's concepts of perception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感性在康德和马克思那里有不同的涵义,指示出不同的未来社会样态。康德通过普遍可传达的情感指示出未来社会是自由与美的结合。而在早期马克思那里,感性不仅见证着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也标识了人在现实自然界的异化。共产主义社会解放了人全部的感性和特性,实现了对自己本质的真正占有,也使人和自然、思维和存在问题真正得到解决。 Kant and Marx have different definitions on perception which indicate different visions for future society.Kant indicates implicitly that it will be a society integrating freedom and beauty through universally communicable feelings.In his early years,Marx holds that perception bears witness to the objectification of man’s essential power and identifies man’s alienation in reality,while the future Communist society will liberate all the perceptual and individual features of mankind with the realization of possessing his essence,which will lead to the solutions of the problem of man and nature as well as that of thinking and being.
作者 王晓红 WANG Xiao-hong(Institute of Marxism,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Beijing 100732,China)
出处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05-111,共7页 Journal of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基金 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中国政法大学)阶段性成果
关键词 感性 普遍可传达的情感 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 社会 perception universally communicable feelings objectification of man’s essential power society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4

二级参考文献26

  • 1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下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第657-672页.
  •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72、599、636、645、634、634-635、230、231页.
  • 3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M].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 4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92页,第97页
  •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19页.
  • 6杜夫海纳.《美学与哲学》,第54,54,60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 7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57、60、56页.
  • 8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第928-92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 9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66页.
  • 10周民锋.康德认识论的两重结构[A]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共引文献26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