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春秋时期“重义轻死”现象探析——以春秋晋人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1

On the Phenomenon of Sacrifice for Liyi in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based on the State of Jin People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左传》等传世文献记载了春秋时期"重义轻死"现象,以晋国尤多。当时各国重视礼教,尤其是礼义之教,仁、义、忠、信等属于礼义范畴的道德观念深入人心,贵族多能引为鉴戒,此即春秋时人"重义"之原因所在。"轻死"则源于西周以来的尚武之风。起初,"知死不辟""不逃死"即被认为是"勇"的表现,后来"勇"被赋予道德内涵而演变为勇德,它将"不畏死"之"勇"引向了践行礼义道德的积极方面,促使了因遵守和捍卫某种道德观念而舍生忘死行为(即"重义轻死"现象)的产生,这种行为正是"重义"的极端表现。晋国礼义之教发达正是"重义轻死"现象多出于晋的根本原因。礼义之教对春秋社会的稳定及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者 张海波 Zhang Haibo
出处 《史志学刊》 2018年第6期4-11,共8页 Journal of History and Chorography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

二级参考文献20

  • 1牛鸿恩.《战国策》等书“诗云”臆测[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1):95-96. 被引量:5
  • 2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尚书·周书·泰誓》,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81页.
  • 3《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为政篇》,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7月版.
  • 4《汉书》卷三o《艺文志》,中华书局,1962年,页1730.
  • 5王树民《释志》,《文史》1990年第32辑,页65.
  • 6赵伯雄《先秦"志"书考》,《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0年增刊1,页40.
  • 7陈奇猷《吕氏春秋新校释》卷二六《务大篇》,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页1713.
  • 8《吕氏春秋新校释》卷一三《务本篇》,页719.
  • 9《吕氏春秋新校释》卷二六《务大篇》,页1715.
  • 10清·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卷一六《酒诰》,中华书局,2004年,页381.

共引文献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