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李素伯作品介绍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李素伯(1908-1937),出生于江苏省海门县(今海门市)中和镇,后随家人迁居南通县垦牧乡(今启东市海复镇)。原名李文达,又名李绚,字素伯,又字质庵,号梦秋、梦秋子,笔名所北。现代散文家、诗人、散文理论家。李素伯七岁丧父,十岁丧母,家境十分贫寒,但从小刻苦读书,尤其酷爱文学写作。早在中学时代,他便开始研习古诗文的写作,同时练习书画创作。据目前留存于南通博物苑的他的作文本,他当时就写了不少旧体诗词和文言小品,曹财阁等名师对他的作品极为赞赏。从南通师范学校毕业以后,担任国文教员。他结合国文教学工作,广泛涉猎中外文学名著,汲取丰富的文学滋养,同时继续从事散文、小品文的创作和研究。1928年,开始在《南通报副刊·文艺》发表旧体诗词。1931年,又着手创作以《苦荼草》题名的系列散文。这一时期他最重要的成就,则是由上海新中国书局出版的论著《小品文研究》。李素伯的《小品文研究》虽然是前无古人的开创之作,却并不粗疏,而是以开阔的视野和宏富的识见,对兴盛一时的小品文,做了全面而深入的审视和阐述。《小品文研究》出版之后,李素伯意犹未尽,又继续写了《小品与有闲》《小品与大品》《关于散文、小品》《自己的话》等一系列小品文漫谈的文字,从不同角度进一步阐发了自己对小品文研究的思考。与此同时,他又致力于散文的创作,在上海《艺风》《文艺茶话》《中学生》等刊物发表了许多意蕴深远、文采斐然的作品。代表作《春的旅人》和《血写的历史》脍炙人口,曾被许多学校用作国文教材或课外学习资料,为中国现代文坛做出了一份重要的贡献。李素伯还是国文教学改革的先驱。在南通师范学校任教期间,他大胆进行国文教学改革。据他的学生回忆,他在教学中大胆摒弃充斥封建毒素和反动内容的“部颁教材”,而选用由开明书店、北新书局出版的“活页文选”做教材;他反对国文教学以文言文为主,而主张以现代白话文为主进行教学。被他选用的有,鲁迅的《故乡》《社戏》《-件小事》,茅盾的《林家铺子》《大泽乡》,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叶圣陶的《假如我有一个弟弟》,以及周作人、郭沫若、俞平伯、冰心等许多优秀作家的名篇佳作,也包括高尔基、莫泊桑、厨川白村等外国作家的一些传世之作,体裁涉及小说、散文、诗歌、杂文、论文等。这种教学改革,引进“五四”新文学运动的新思想、新观念和新文风,对于教育和引导莘莘学子与旧传统、旧思想决裂,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求取为社会革新所适用的真才实学,是大有禆益的。他还指导学生编辑出版文艺期刊《爝火》,鼓励学生创作实践。另一方面,李素伯特别重视处理好学与用的关系。他在课堂上循循善诱,借助对自编教材的分析,向学生灌输新思想和新观念,并指导他们进行写作练习,以切实提高语文水准。
出处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18年第5期130-131,共2页 Research and Review on Education
  • 相关文献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