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六国论》常见的解读,是将其定位为议论文写作的典范,教材上便说:“文章脉络非常清楚,始终围绕六国之亡‘弊在赂秦’的中心论点,层层展开,反复论证,透彻严密,具有强大的说服力。”[1]因此,很多教师直接用它来指导学生的议论文写作。然而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学生提出了很多疑问,如以下几条:(1)不赂秦,就可以避免被灭国吗?(2)赂秦真的是六国破灭的主要原因吗?(3)苏洵只是说明了自己的观点,而事实真相究竟如何呢?(4)“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是真实可信的吗?(5)苏洵认为赵国因李牧被杀而亡,这与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有何联系?
出处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Z期30-32,共3页
基金
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重点课题"批判性思维视野下高中语文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编号:CAIA16055)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