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前主体性诠释:主体性诠释的解构——评“东亚儒学”的经典诠释模式 被引量:16

Pre-subjective Interpretation:A Deconstruction of Subjective Interpretation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东亚儒学"的经典诠释,尽管接受了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的诠释学,但仍然没有超越传统的主体性诠释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不论是原创者与其经典,还是诠释者与其诠释,都是"主-客"关系。这种主体性诠释模式必然面临"认识论困境",导致存在本源的遮蔽,因为它不能回答"存在者何以可能""主体性何以可能"的问题,即不能真正理解和解释原创者本身及其经典、诠释者本身及其诠释的生成。但值得注意的是,"诠释脉络"的概念已经接近于本源的观念。一切存在者的本源,就是存在或生活。因此,可以提出一种"前主体性诠释"模式,即把诠释活动视为前主体性、前存在者的存在,正是这种活动给出了新的主体与对象,即诠释者及其诠释。这种模式基于生活儒学关于存在即生活的本源观念,由此真正彻底地回答原创者及其经典、诠释者及其诠释何以可能的问题。
作者 黄玉顺
出处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5-64,共10页 Philosophical Research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基地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重大项目"儒家哲学现代转型研究"(编号16JJD720010)的阶段性成果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6

二级参考文献18

同被引文献198

引证文献16

二级引证文献29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