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师范生师德养成:隐性课程之作用机制与优化策略 被引量:3

The Cultivation of Normal Students' Teacher Morality: Working Mechanism and Optimization Strategy of the Hidden Curriculum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近年来,随着对隐性课程的研究逐渐深入,关于隐性课程对学生的发展尤其是对于师范生师德养成的作用,人们已有较多的认识。但这一作用究竟是以什么样的机制实现、又如何在明晰这一作用机制的基础上采用有效的措施真正发挥隐性课程的作用,这都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经过深入分析认为,隐性课程对师范生师德养成的作用机制包括:暗示、感染、内化。因此,为了促进隐性课程对师范生师德养成之效用,在学校教育生活中应做到:教师的言行示范与心理暗示统一;校园物质环境与精神引领结合;隐性课程的价值取向与师德践履相融。
作者 刘旭 刘璐 LIU Xv;LIU Lu
出处 《武陵学刊》 2019年第1期132-136,共5页 Journal of Wuling
基金 湖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启发式教学进课堂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湘教通[2017]452号)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8

二级参考文献58

  • 1郑金洲.隐蔽课程:一些理论上的思考[J].比较教育研究,1989(1):46-50. 被引量:67
  • 2郝德.人的存在方式与教育的乌托邦品质[J].高等教育研究,2004,25(4):7-11. 被引量:59
  • 3张明卓.当前中小学德育实效性探微[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2(2):25-27. 被引量:5
  • 4李春阳.运用积极的心理暗示调控课堂[OL].[2010-05-04].http://www.hrbie.coln/newsInfo.aspx?pkId=9257.
  • 5苏霍姆林斯基.要相信孩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 6[美]托马斯·克里纳.美式课堂-品质教育学校方略[M].刘冰,董晓航,邓海平,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63.
  • 7狄海波,虞晓菁,陈宜张.(2010).人类大脑高级功能:临床实验性研究(p.21).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 8Adolphs, R. (2003). Cognitive neuroscience of human social behaviour.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4, 165-178. Arizmendi, T. G. (2011).
  • 9Linking mechanisms: Emotional contagion, empathy, and imagery. Psychoanalytic Psychology, 28(3), 405-419.
  • 10Barger, P. B., & Grandey, A. A. (2006). Service with a smile and encounter satisfaction: Emotional contagion and appraisal mechanisms.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49(6), 1229-1238.

共引文献195

同被引文献10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