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新生儿败血症是指细菌病原体侵入新生儿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引起全身性炎症反应[1]。它在新生儿感染性疾病中比较严重,对于发达国家而言,其发生率约为1‰~5‰,而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其发生率为49‰~170‰,新生儿死因中20%~30%为败血症所致[2]。由于新生儿免疫系统不成熟,故早产儿和低出生体质量儿是高发人群。尽管这些年我国在新生儿管理方面获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新生儿败血症仍然是新生儿期造成患儿死亡的重要原因,尤其是早产儿、低出生体质量儿以及长期在院的患儿。该病起病隐匿且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所以,仅依靠临床表现往往是不够的。在辅助检查中,血培养仍是该病诊断的“金标准”,但由于其存在耗时长且培养阳性率低等缺点,如果仅依靠血培养的结果,可能会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在治疗方面,由于早发型和晚发型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表现、血液检查结果、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在用药和耐药方面存在差异,故对其进行鉴别并且给与迅速、准确的对症处理显得尤为重要。下文对新生儿败血症各种标记物的研究以及治疗现状进行综述,为新生儿败血症的早期诊断,精确治疗提供依据。
出处
《西藏医药》
2018年第6期148-151,共4页
Tibetan Medic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