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与它们在文学惯例中的对应物相比,对于强烈情感的表现在中国的视觉传统中是很稀少的。虽然其原因值得进行深入的跨学科研究,但相比而言这种一般的存疑突显了一个出现并盛行于中世纪时期(9-14世纪)的独特的视觉现象。这一时间段见证了在丧葬和宗教(主要是佛教)背景中日益增长的表现哀悼形象的视觉图像。本文通过阐明哀悼图像的不同表现模式讨论了中世纪时期中国人情感生活的一个重大发展。表现悲伤的哀悼者的图像似乎占据着不同的仪式空间——即佛塔地宫和墓葬——显然是作为装饰死者墓葬空间的一种颇具吸引力的主题而出现的。强烈情感表达的这两种场所揭示了那个时代将真实哀悼者置于为死者设计的空间中的愿望,作为一种视觉代理人来传递围绕所爱之人的死亡产生的情感表达,无论死者是当地的僧人抑或家庭成员,他们往往缺乏表达情感的文学手段。认识这一情感模式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后中古时期在情感、社会和文化对情感表达的约束,以及由此创造出的视觉编码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
出处
《第欧根尼》
2018年第2期83-119,161,共38页
Diogen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