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面对手机、移动互联网及各类数字应用在中国社会各个群体的日益渗透,儿童及青少年的新媒介使用又一次引发广泛的道德恐慌和社会焦虑。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媒介技术变革往往引发类似的担忧。"媒介有害论"的支持者更关注特定媒介内容对身处弱势地位的儿童可能造成的种种伤害;"媒介有益论"则重视新的技术连接对儿童社会化带来的机遇与潜力。两种看似冲突的观点背后却隐藏着类似的"儿童观",体现一种成人权力视角解读并规范技术与儿童关系的努力。在替代性的儿童观看来,这种观点并未厘清关系的实质,成人与儿童的关系定位更本质地影响"儿童的未来"。本文从社会建构的视角出发,梳理了针对这一议题的两类主要话语框架,认为考察新媒介技术及其社会后果时,对自身及他人关系的反思不应缺位。
出处
《今日科苑》
2019年第1期75-82,共8页
Modern Science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数字移动时代的都市民众媒介行为与地理空间"(项目编号17JJD86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