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个人与革命——对格非《人面桃花》的精神分析式解读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格非的《人面桃花》一反传统革命叙事常态,更专注于对革命者内心世界的探寻,从而也为精神分析研究敞开了入口。小说中的革命者走上革命的道路是受性冲动的升华作用影响;每个革命者都被冠以"疯子"的称呼;乌托邦式的革命目标是所有革命者心中的妄想。通过对革命者的个人心理状态等描写,格非对革命的定义进行了解构,革命不再是传统思维中的伟大奉献,而是个人精神在受到压抑后寻觅的另一出口。
作者 高圣寒
出处 《文教资料》 2018年第35期6-8,共3页
  • 相关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13

  • 1弗洛伊德.《詹森的〈格拉迪瓦〉中的幻觉与梦》,见《论文学与艺术》,第3页,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
  • 2福柯.《疯癫与文明》,第13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 3罗兰·巴特.《写作的零度》,第33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 4威廉·H.布兰察德.《革命道德——革命者的精神分析》,第29页,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 5歌德.《歌德谈话录》,见伍蠡甫编.《西方文论选·上》,第467、464页,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 6张清华.《精神分析:三个试验细读的案例》,《天堂的哀歌》,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5.
  • 7欧文·斯通.《弗洛伊德传》,第478-480页,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9.
  • 8弗洛伊德.《日常生活的精神病理学》,第110、117-118页,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0年.
  • 9雅斯贝斯.《斯特林堡和凡高》,引自《存在主义美学》第155页,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 10见张清华《叙事·文本·记忆·历史——论格非小说中的历史哲学与历史诗学》,《天堂的哀歌》,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5.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