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由曹保平导演的影片《狗十三》,讲述了十三岁的初中生李玩,在父母离异、父亲重组家庭的情况下不得不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的故事。处于青春期的她渴望了解、陪伴与爱。电影中,父亲希望通过一条小狗来补偿父爱的缺席,李玩为之取名为"爱因斯坦"。随着"爱因斯坦"的意外走失,李玩将内心积攒已久的对生长环境的不满情绪,借题发挥进行歇斯底里的宣泄,但最终依旧在"要听话"的中国式教育环境中完成了属于她的"成人礼"。本文试图运用拉康理论,分析"李玩"这一角色的"自我"寻找、建构及救赎。
出处
《视听》
2019年第4期67-68,共2页
Radio & TV Jour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