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920年代末至1930年代中期,戴望舒、施蛰存、杜衡(苏汶)、刘呐鸥(刘灿波)等人在上海发起并推波助澜了一场现代主义的思潮。与中国其他左翼团体不同,这个前卫文学盟友圈子是基于成员间相似的教育背景及语言艺术感性,而这多半缘于他们的震旦大学求学经历。
出处
《新文学史料》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70-77,共8页
基金
2014年度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青年课题“国际关系与宗教纷争下的震旦大学(1903-1952)”(2014ELS001)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社科学术领域文化专项项目“比较视角下天主教耶稣会在近代上海的科学知识构建(1842-1953)”(16JCWH05)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