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身体里的光,去得最远的地方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1990年代以来,随着日常生活对诗歌的进入,“个人化写作”已成为一种常态,它更多表现在对这个时代普通人的生存处境和心理上,更关注生活细节的呈现。诗歌作为一种时间性的体验,其细节的独特性就是诗的肌质,而且这种肌质不会消失,会长久地留在诗人的记忆,甚至会确定诗歌结构的形态。
作者
丁东亚
机构地区
不详
出处
《长江文艺》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59-160,共2页
关键词
诗歌结构
身体
90年代以来
个人化写作
日常生活
生存处境
生活细节
普通人
分类号
I207.25 [文学—中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引证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
段永建.
论文学史的遮蔽“症候”——以抗战文学入史为中心[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52(3):49-57.
被引量:1
2
丁瑞.
穆时英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分析[J]
.北方文学,2019,0(15):14-15.
3
杨华明.
西方神学研究之于“基督教中国化”的相关性——以莫尔特曼思想研究为例[J]
.基督宗教研究,2018,0(2):24-42.
4
胡祎赟.
羞感:道德生成的情感机制——马克斯·舍勒羞感理论解读[J]
.浙江伦理学论坛,2014(1):114-122.
5
张文杰.
“文以载道”与民谣的“观风知政”——论中国口头歌谣的诗学审美话语与“载道写实精神”[J]
.中国美学研究,2018,0(2):136-146.
长江文艺
2019年 第9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