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940年代末,围绕《小城之春》的评论集中于影片中性意识、阶级意识的表达,艺术风格的民族性展现,以及影片与时代主题的关系。这其中对阶级意识和性意识的探讨基本溢出了影像文本的原初内涵,而伴生其间的关乎“女性解放”的讨论,却到达了一定的高度。对影片的诗化表达与散文式结构的探讨,即便尚缺乏清晰的话语表述,也已然上升到了民族美学的层面加以思考。然而遗憾的是,此时许多评论认为《小城之春》脱离了时代,对影片的象征意蕴尚缺乏精准的读解。
出处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80-87,共8页
Journal of Beijing Film Academ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