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及其文化内涵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研究梳理了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的代表作《喜福会》中的四对母女关系,探索了母女间的冲突和和解及其背后的文化原因。研究表明:小说中的母女冲突是由于传统的中国儒家文化和美国以个人主义为代表的文化之间不同的价值观念引起的。母女关系从冲突走向和解象征了中美两国文化从碰撞走向融合的过程。希望该研究能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美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体会母女情深。
作者
裴心怡
机构地区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
出处
《海外英语》
2019年第10期236-237,共2页
Overseas English
关键词
《喜福会》
母女关系
中美文化
对比
价值观
分类号
I106 [文学—世界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40
参考文献
6
共引文献
236
同被引文献
0
引证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6
1
张军.
谭恩美《喜福会》中“东方主义”的解构路径及其背后的多重符码[J]
.外语研究,2018,35(1):81-87.
被引量:7
2
刘昀.
母女情深——论《喜福会》的故事环结构与母女关系主题[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19(6):51-55.
被引量:29
3
袁霞.
从《喜福会》中的“美国梦”主题看东西文化冲突[J]
.外国文学研究,2003,25(3):82-85.
被引量:27
4
程爱民.
论谭恩美小说中的母亲形象及母女关系的文化内涵[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107-113.
被引量:97
5
程爱民,张瑞华.
中美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对《喜福会》的文化解读[J]
.国外文学,2001(3):86-92.
被引量:117
6
汪凤,曾琳.
从后殖民语境看《喜福会》中文化主体的身份认同问题[J]
.外语学刊,2015(4):144-148.
被引量:7
二级参考文献
40
1
王宁.
后殖民主义理论思潮概观[J]
.外国文学,1995(5):78-84.
被引量:19
2
东来.
族性迷信与历史的意义[J]
.读书,1996,0(12):81-87.
被引量:7
3
[1]Huntley, E. D. , Amy Tan. A Critical Companion. London: Greenwood Press, 1998.
4
[2]Ho, Wendy. ″Swan-Feather Mothers and Coca-Cola Daughters.″ Modern Critical Views. Ed. Harold Bloom. Philadelphia: Chelsea House Publishers, 2000.
5
[3]Ling, Amy. Between Worlds: Women Writers of Chinese Ancestry, New York: Pergamon Press, 1990.
6
[4]Tan, Amy. The Joy Luck Club, New York: Ivy Books, 1989.
7
[6]Xu, Ben. ″Memory and the Ethnic Self: Reading Amy Tan's The Joy Luck Club. ″ Modern Critical Views.Ed. Harold Bloom. 49-51.
8
谭恩美.喜福会[M].程乃珊,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32.
9
福原泰平.拉康镜像阶段[M].王小峰,李濯凡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10
托马斯·索威尔.《美国种族简史》[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8页.
共引文献
236
1
王冠含.
从饮食习俗看中美文化差异——《喜福会》释读[J]
.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2019(2):175-181.
2
顾静芸.
试论《喜福会》中的埃勒克特拉情结与母性力量[J]
.小说评论,2007(S1):160-163.
3
吴晓芸,熊万琼.
母女的至爱亲情 文化的交流变迁——从母女关系的角度解读《喜福会》[J]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8,18(5):86-89.
被引量:5
4
吴晓芸.
汤亭亭、谭恩美女性主义悖论[J]
.时代文学,2009(4):15-16.
被引量:1
5
潘惠.
《喜福会》体现的道家思想[J]
.文教资料,2007(6):122-123.
被引量:1
6
张静.
探究《喜福会》成功的魅力[J]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4):149-150.
7
王琨.
异质文化的碰撞——论《喜福会》中的文化冲突[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4):79-80.
8
关玉红.
从《喜福会》看中美家庭价值观的差异[J]
.作家,2009(12):89-90.
被引量:2
9
刘旭彩.
《喜福会》中象征的文化阐释[J]
.长城,2009(6):140-141.
被引量:2
10
赵萍.
从文化差异解析《喜福会》的母女关系[J]
.长城,2009(8):107-108.
被引量:3
1
赵静,王丹.
俄罗斯“中国学”的显学——儒家文化在俄罗斯的传播[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11):161-162.
被引量:1
2
李南南.
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
.信息周刊,2019(15):0312-0312.
3
杨芊钰,王雨芊,韩晴.
谭恩美与张洁作品中母女关系冲突与和解的对比研究[J]
.包装世界,2019,0(1):201-201.
4
李耀仙,肖永贵.
《春秋公羊传》在中国儒家文化中所起的地位和作用[J]
.儒藏论坛,2017(1):1-24.
5
李晓天赟.
试析中国古代文学对《源氏物语》的影响[J]
.东方藏品,2018,0(9):225-225.
6
岳美荣.
基于文化内容的大学英语教材改革探究[J]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9,0(6):88-89.
被引量:1
7
金志刚,庄瑶瑶.
文学、文化与文明——余华访谈录[J]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3):59-66.
被引量:2
8
崔晓艳.
广播电视智慧融媒体研究[J]
.传播力研究,2019,0(10):66-67.
9
黄晶.
分析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J]
.青年文学家,2019,0(8):147-147.
10
邹佳怡,惠如薏,黄晨,汤熙.
中国文化输出与东南亚赴华留学热潮的形成及发展[J]
.传播力研究,2019,3(5):26-26.
海外英语
2019年 第10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