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道德存在的普遍性维度及其界限——朱熹对孟子道德哲学的“转戾”与“曲通” 被引量:2

The Universality and Limitation of Morality: Zhu Xi’s Transition and Gradual Access to Mencius’ Moral Philosophy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孟子道德哲学突出个体主体性及其完善,而在人的普遍本质与普遍道德原则上有着晦暗不清之处。朱熹从认知主义立场出发,将人性“理化”为普遍而超越的规定性,并将道德规范“理化”为形上的普遍原则,由此化解了孟子道德哲学中的自任心性之流弊。同时,在认知取向下,朱熹突出了“思”的独立性展开及其对于道德生存的积极意义;进而将认知的主体、道德的主体、道德的规范等加以条分缕析,对孟子道德哲学起到了廓清作用。不过,由于性、善、义、思等都被引向抽象普遍而超越之物,活生生的现实道德生存活动便被湮没了。由此,孟子道德哲学中的推扩问题,在朱熹就成为一个抽象观念世界与现实生存活动之间无法跨越的鸿沟;而普遍的类本质与超越道德原则的强化,也使得个体性的具体行事活动没有得到恰适的安顿。这表明,在个体性现实生存与普遍性原则之间的和谐融合,仍然有待于儒学新的创造性哲思。
作者 郭美华 Guo Meihua
出处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44-55,共12页 Philosophical Trends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多卷本《宋明理学史新编》”(17ZDA013)的阶段性成果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

二级参考文献6

  • 1朱熹.《文集》卷五八,载《朱熹集》,第2977页.
  • 2朱熹.《延平答问》,载《朱子全书》卷一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335页.
  • 3朱熹.《文集》卷五九,载《朱熹集》,第3067页.
  • 4程颢,程颐.《遗书》卷一五,载《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68页.
  • 5朱熹.《文集》卷五八,《答陈器之二》,载《朱熹集》,第2977页.
  • 6陈来.《朱子哲学研究》,第211-212页.

共引文献6

同被引文献13

二级引证文献2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