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论刑法中的公共场所——以人际关系为补充标准 被引量:1

On Public Places in Criminal Law: Taking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s Supplementary Standard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法中典型的"公共场所"是指"不特定的多数人"存在的场所。不同罪名涉及的法益性质不同,对公共场所的人员数量和特定性要求也不同,不应将"特定的多数人"存在的场所完全排除在公共场所之外。公共场所的本质是场所中人际关系的亲疏远近,因此,人际关系可作为公共场所的补充判断标准。 The typical "public places"in criminal law refer to places where "unspecified majority"exist.Different crimes involve different legal interests. There are also different standards for the number and specificity of personnel in public places. Therefore,The places where "specific majority"exist should not be completely excluded from public place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is the essence of public places and can be used as a supplement to judge public places.
作者 刘昱彤 LIU Yutong(College of Criminal Justice, 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Beijing100088, China)
出处 《宜宾学院学报》 2019年第5期71-78,87,共9页 Journal of Yibin University
关键词 公共场所 人际关系 特定性 Public place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specificity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7

二级参考文献36

  • 1王良顺.寻衅滋事罪废止论[J].法商研究,2005,22(4):110-115. 被引量:49
  • 2张明楷.《法益初论》(2003年修订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73页.
  • 3《扒窃行为是否入罪存在争议》,《法制日报》2011年1月7日.
  • 4张明楷.《法益初论》[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修订版.第525页以下.
  • 5[德]李斯特.《德国刑法教科书》(修订译本).徐久生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201页.
  • 6[日]前田雅英.《财产犯论の现代的课题--"保护法益的具体化"》.[日]西田典之等编.《现代社会型犯罪の诸问题》.劲草书房,2004年版.第294页.
  • 7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经济犯罪案件追诉标准的规定》第43条.
  • 8张迅寒.《扒窃案件“公共场所”的界定》,载江苏法制报2011年12月16日.
  • 9李慧.《扒窃并非一律定罪判刑》,载《检察日报》2011年8月22日版.
  • 10梁根林教授在“当代刑法思潮第十讲:但书、罪量与醉驾、扒窃”论坛上的阐述.http://criminallaw.com.cn/article/default.asp?id=8082.

共引文献339

同被引文献2

引证文献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