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险”范畴在南朝文论中屡屡出现,多属贬义,用来形容鲍照一派的诗风。吴均是这种诗风的代表人物,因此也遭受了“险”的批评。然其遭受批评的诗句“雁足印黄沙”在后世看来并不“险”,沈约的险句“山樱发欲然”更成为汉文化圈内的体物典范。究其原因,是当时以沈约为代表的“永明体”主张在传统文学的规矩内圆转流美,拒斥尖新的用语和自由的想象,以“险”的对立面“圆”为纲领;而鲍照诗风则相反,所以尽管他们的才能受到肯定,诗法在齐梁却始终被质疑。险、圆、奇、正这一组诗学观念从南朝至唐代的展开证明,文学没有绝对的“险”与“圆”,“险”所指向的作品可以通过奇正关系的转换而受到承认,这个转化过程是文学发展的重要理路。
出处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6-86,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