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具有活性的子宫内膜组织(腺体和间质)出现在宫腔被覆内膜及子宫肌层以外部位时称为子宫内膜异位症(EMs),近年来发病率明显上升,保守估计育龄女性中EMs的流行率达15%[1].50%的不育女性和50%~60%各种形式盆腔痛(包括痛经、非月经期疼痛、性交痛、下腹痛、肛门痛、腰骶部痛等)的育龄女性和青春期女性均合并EMs[2-3].EMs具体发病机制不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治疗效果.具有活性的子宫内膜组织,虽然在形态学上呈良性表现,但在临床行为学上却具有类似恶性肿瘤的特点,如种植、侵袭、转移及复发等.EMs异位内膜侵袭恶性肿瘤浸润导致微环境改变有密切关联,因此,利用恶性肿瘤的最新研究成果或许可以更深刻、系统地认识EMs主要病理过程,并为生物标志物及药物治疗靶点的筛选提供基础研究的可靠依据.
出处
《中国妇幼保健》
CAS
2019年第13期3118-3120,共3页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Care of China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102740)
山西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科研课题(2017128)
山西中医药大学科技创新团队项目(2018TD-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