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诗经·小雅·何人斯》篇中“为鬼为蜮,则不可得”的诗句和《春秋》庄公十八年“秋,多蜮”的记载,凡读古书者皆耳熟能详,但蜮为何物,前人却未得其解。汉代时中原王朝向南方扩展,中原儒生对南方地区充满了异域想象,认为南方毒山恶水,其人蛮夷善淫。这种异域想象与汉代流行的阴阳五行天人感应学说相结合,以刘向为首的汉代儒家学者将蜮解释成一种由南方淫气而生出的怪物“短狐”,其说影响极为深远。实际上,“蜮”“蝈”原为一字,皆指蛙类。但刘向等人的学说深入人心,即使汉代以后,人们关于南方的地理知识逐渐增多加深,后代学人仍然依照古书中对于“蜮”的描述按图索骥,去南方的山川中寻觅与之类似的生物,晋人葛洪、干宝,甚至明代的李时珍、邝露都曾做过这个工作。蜮的阐释史和知识生产史,为我们了解传统博物学的意识形态意蕴提供了一个具体而微的视角。
作者
于沁可
刘宗迪
Yu Qinke;Liu Zongdi
出处
《文化遗产》
CSSCI
2019年第4期87-95,共9页
Cultural Herit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