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阐释学理论视阈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以葛浩文译本《生死疲劳》为例 被引量:2

A Study on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ermenutics——Taking Fatigue of Life and Death by Howard Goldblatt as an Example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译者作为翻译主体,长期以来遭到遮蔽。随着20世纪末“文化转向”的出现,译者的地位已经有了明显提升,同时也使得译者的主体性开始受到更多学者的关注。乔治·斯坦纳提出的阐释翻译观受到广大学者的认同,阐释翻译观对译者的主体性体现在信赖、侵入、吸收、补偿四个阶段。葛浩文先生的英译本《生死疲劳》体现了译者从信赖作品阶段到融入自身的价值观、文化观去解读作品,从同化及异化的过程到译者游刃于忠实与保持译文语义的平衡之间,无时无刻都体现了译者主体性的有效发挥。对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的体现进行探究,进一步探索译者主体性在翻译实践中的意义。
作者 韩德英
出处 《吕梁学院学报》 2019年第3期14-16,共3页 Journal of Lyuiang University
基金 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课题(GH-17095)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3

二级参考文献21

共引文献1464

同被引文献18

引证文献2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