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观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轻型脑梗死患者血浆F(1+2)和D-二聚体的动态变化。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60例急性轻型脑梗死患者作为治疗组,并在溶栓治疗后根据治疗情况分为溶栓较好组(37例)和溶栓较差组(23例);选择健康体检人群60例作为对照组。治疗组入组后先实施常规治疗,并于发病6h内给予阿替普酶进行溶栓治疗,观察治疗组溶栓前后NIHSS评分情况,比较治疗组、对照组血浆凝血酶原片段1+2〔F(1+2)〕和D-二聚体含量及治疗各时间段(1、2、3、6、12、24、48、72、96h)治疗组患者血浆F(1+2)和D-二聚体的动态变化。结果治疗后,溶栓较好组NIHSS评分低于溶栓较差组(P<0.05)。溶栓治疗前,治疗组血浆F(1+2)、D-二聚体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溶栓治疗后,溶栓较好组F(1+2)水平峰值为治疗后2h,溶栓较差组为治疗后6h,溶栓较好组F(1+2)峰值后水平均低于溶栓较差组(P<0.05)。溶栓治疗后,两组D-二聚体均在溶栓治疗后2h达峰值,且两组达峰值后均下降,其中溶栓较差组D-二聚体的动态变化较溶栓较好组平缓(P<0.05)。结论急性轻型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时动态监测血浆F(1+2)和D-二聚体水平,对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效果有一定预测作用,同时可根据其动态变化情况调整阿替普酶用量,对颅内出血有一定预防作用。
出处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CAS
2019年第7期110-111,共2页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of Chines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基金
辽宁省科技厅医学科研项目(No.2016KJ0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