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从人性视角揭示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异化劳动中,普遍存在着人的“物化”、非现实化、社会归属感受阻等现象。同时,在理想人格的描述中隐含了不同历史条件下的人格结构共性:自然人格、社会人格及其跃迁的驱动因素——主体性,在具体的异化劳动条件下,人的生存需要无法得到满足或被无限夸大,自然人格难免异化,向社会人格的跃迁难以实现,人的主体性囿于生理需要层面带来的驱动力量。因此,要实现马克思异化劳动中构想的理想人格,需要从物质的极大丰富、人性境界的提高及异化的消解三个方面共同促发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促动自然人格跃迁至社会人格。
出处
《焦作大学学报》
2019年第3期7-12,共6页
Journal of Jiaozuo University
基金
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乡村小学教师现代人格选择研究”(KYCX17_0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