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论语》与后世“文道论”关系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从《论语》中“文德”“吾道一以贯之”“学以致其道”三个词语出发,研究它们对刘勰、韩愈、苏轼、二程等的影响,足资证明《论语》是后世载道观的伟大源泉。从孔子提出“文德”,到刘勰论述“文德”,已经实现了从“文的礼乐论”到“文的本体论”的转换;孔子提出“吾道一以贯之”,“贯道”仍是“贯礼”,韩愈及其学生李汉则将其文学化,“贯道”是在平衡地处理“文道”关系,并取得了“贯道”与作文的双丰收;孔子主张“学以致其道”指向的是国家治理的根本“大道”,二程将艺术创作与致道相对立,致道是为“修德”,所以不及“文”的艺术性问题,苏轼则强调“文”与“道”结合,表现“道”亦演进为表现日常生活,其骄人的文学成就证明了言道、致道、载道一样能创造伟大的艺术。在创作中肯定“道”的重要性,并不必然地减弱文学的审美性。
出处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25-132,共8页 Academics
基金 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文以载道’观的发生、嬗变与当代价值研究”(批准号:18AZW001)的阶段性成果
  • 相关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34

  • 1吴炫.中国古代三大文学观局限分析[J].文艺研究,2005(1):38-46. 被引量:6
  • 2赵宪章,曾军.新时期文艺学的学科建设与反思——赵宪章教授访谈录[J].甘肃社会科学,2007(4):50-55. 被引量:16
  • 3陈杏珍、晁继周点校.《曾巩集》,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 4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194页,第48页,第78页,第234页,第201页.
  • 5.《柳宗元集》[M].中华书局,1979年版..
  • 6王气中.《艺概笺注》[M].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75页.
  • 7范文澜.《文心雕龙注》[M].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 8陈独秀.《文学革命论》[J].新青年,1917,2.
  • 9胡适.《文学改良刍议》[J].新青年,1917,(5).
  • 10刘半农.《我之文学改良观》[J].新青年,1917,3.

共引文献24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