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李斛《广州起义》的创作、展出及在五十年代政治文化语境中引发的集体差评,构成了一系列意义丰富的美术史事件。造成这幅画在历史中被压抑、误读或隐匿的原因,及其为何会引起当时群众的强烈反感,本身就是一个有待重识的"问题"。这里牵涉的不单纯是群众的审美习惯,而是深刻地折射出伴随新中国政权产生的新生事物"革命历史画"如何重塑历史主体的独特规定与内在困难,它体现在艺术家处理历史真实性、人民主体性与个体创造性之间似乎无解的结构矛盾与冲突上。在这个意义上,李斛《广州起义》在历史中的意义失落,本身就是一种富于意味的症候。
出处
《美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76-84,共9页
Art Jour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