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基于针对1970年圣约翰十字架的深度质性研究,讨论了与复制品相关的诸多争议性问题以及它们在遗产语境中的使用。本文关注了复制品是如何"有用的",并且阐释了社会关系、地点和物质材料在真实性的生产和协商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本研究表明,复制品在其自身的合理性下同样拥有价值、真实性和"光环"。复制品的"生命"形成了人、地点与事物(包括原初的历史物)之间的关系网络。当复制品仅仅被视为是替代品时,它背后的创造力、技术、匠心等故事都被视而不见了。我们认为,这些"生命故事"应该在未来的保护、管理和阐释过程当中被考虑进去。
出处
《中国文化遗产》
2019年第4期105-106,共2页
China Cultural Herit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