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差异之相:抗战时期晋冀鲁豫边区乡村党员与生产运动 被引量:3

The Differences: Rural Party Members and Production Movement in the Jin-Ji-Lu-Yu Border Area during the Period of Anti-Japanese War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基于理想与现实的双重考量,从抗战时期的生产运动开始,中共政权逐步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强势介入民众的生产空间,构建起直接介入与间接影响相结合的乡村经济治理模式。作为生产实践链条与基层权力结构中的重要环节,乡村党员有效地推动了晋冀鲁豫边区生产运动的地方实践,为晋冀鲁豫边区的经济建设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不过,对于一个根植于落后乡村社会、发展于血与火洗礼之中的革命政党而言,其内部的差异性也是长期客观存在的,少数乡村党员在生产运动中甚至还出现了一些"另类"行为。在特定的客观结构之下,中共政权可以通过一个个细致入微和环环相扣的革命实践将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到极致,但是乡村社会的结构性存在却依然能够制约和塑造着革命实践的历史演变趋势,这即是抗战时期晋冀鲁豫边区乡村党员在生产运动中出现差异之相的一个重要原因。
作者 杨豪 Yang Hao
出处 《广东党史与文献研究》 2019年第4期67-75,共9页
基金 河北省普通高等学校青年拔尖人才计划项目“华北革命根据地农村基层党员研究(1937—1949)”(BJ2017069) 河北省教育厅青年基金项目“河北南下干部研究(1949—1952)”(SQ181109) 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抗战时期冀中根据地社会流动的历史经验研究”(201804060205)的阶段成果
  • 相关文献

引证文献3

二级引证文献5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