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后期维特根斯坦接受马克思的影响而实现了“人类学的”转向,一个重要表现便是在“实践”概念的使用上与马克思有相近的趋向。马克思强调哲学应转向感性现实,维特根斯坦则着力于语言和行为交织的语言游戏;马克思用“生产方式”归纳了社会实践的核心内容,维特根斯坦则用“生活形式”总结语言实践的基本架构。但是,由于在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上分歧较大,他们有关哲学的认识特质和实践使命的理解相当不同,马克思力图改造现实,不可能认同只让语言的实际使用如其所是的哲学。通过马克思和维特根斯坦社会实践观的比较,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他们各自哲学的特点,也为进一步发现其中的相互关系奠定了基础。
作者
张学广
张启森
Zhang Xueguang;Zhang Qisen
出处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58-63,共6页
Philosophical Trends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维特根斯坦哲学解释史研究”(15XZX011)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