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道德社会学的建构性思考 被引量:1

The Constructive Thinking of Moral Sociology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启蒙时代孕育的“道德科学”思想,经历涂尔干等人的努力创建起道德社会学,后来者从正反两个方面展开研究,均未能达成整体突破。究其根源,以“道德事实”为对象的道德社会学没有校正自己的方位。严格地讲,道德社会学应该是开放性的人文社会科学,它以探查政治、制度、经济、法律、伦理、文化、传统、教育、环境等如何整合推动道德社会变迁的规律为使命,其研究对象应该是“道德社会”及其降落形态“非德社会”。以“道德社会”统摄“丛林社会”“非德社会”“道德社会能力”“道德社会规范”“道德社会培育”“道德社会失范”等概念所形成的范畴体系和以“社会空间”“社会信用”等概念统摄形成的七组核心概念,整合构成道德社会学的概念系统;以此为基本规范,道德社会学的主题是丛林社会向道德社会的生成和道德社会向非德社会降落以及非德社会向道德社会回归的生成动力、功能原理、运作机制,基本任务是系统探讨道德社会的基本问题、规律、功能、动力和道德社会异化。
作者 唐代兴 TANG Daixing
机构地区 四川师范大学
出处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27-34,32-34,共8页 Studies in Ethics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3

二级参考文献8

  • 1王海明.论品德结构[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37(2):25-29. 被引量:11
  • 2[美]杰弗里·亚历山大.社会学二十讲:二以来的理论发展[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 3[美]J·C.亚历山大.新功能主义及其后[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
  • 4[美]威谦·K.弗兰克纳.伦理学[M].北京:三联书店,1987.
  • 5[澳]马尔科姆·沃特斯.现代社会学理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 6[美]阿拉斯戴尔·麦金太尔 万俊人(译).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137.
  • 7[美]乔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上)[M].邱泽奇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11、13.
  • 8[法]奥古斯特·孔德.论实证精神[M].黄建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共引文献7

同被引文献1

引证文献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