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以马林诺夫斯基为代表的20世纪的人类学家从书斋走向田野,实现了人类学的一次田野转向,却也跳脱不出“殖民性”和“西方性”的偏见。20世纪30-40年代,受到功能学派的影响,以吴文藻、费孝通为代表的燕京学派在中国作出了实用性的社会学本土化的努力,从某种程度上避免了异域研究的偏见,实现了本土研究的重要转向,但偏向功能性和实用性,尚存不足。费孝通在前人的基础上继续开拓和反思了中国本土社会的研究,提出了迈向人民的人类学。在晚年,他超越自己以往的思考,反思自己早年的研究犯了“只见社会不见人”的错误,强调关于“人”的研究,构建看得见个人内心的世界图景,提出文化自觉和“推己及人,将心比心”的方法论原则,超越价值中立的研究视角,试图建立有自觉的人类学,他的思想经历了“三级两跳”的过程,呈现出一种反思性的人格剖面图。
出处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66-77,共12页
Academics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乡村社会重建与治理创新研究”(项目批准号:16JJD84001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