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社群:一种新的、真实的社群形式
被引量:10
Virtual Community: A New and Real Community
出处
《社会》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42-44,共3页
Chinese Journal of Sociology
参考文献4
-
1戴维·斯特赖特菲尔德,2000,《网络改变生活方式》,《参考消息》2月26日第六版.
-
2童星,罗军.网络社会:一种新的、现实的社会存在方式[J].江苏社会科学,2001(5):116-120. 被引量:79
-
3黄宇键等编,2000,《一网打尽天下--超越微软的数字霸主思科》,广东经济出版社.
-
4[美]戴维·波普诺.《社会学》(第十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131页.
共引文献84
-
1张又川.网络质疑现象下的舆情治理研究[J].新媒体研究,2023,9(1):62-65.
-
2陈熙.网络社会的微观权力分析[J].社会中的法理,2020(1).
-
3谢金林.生态系统视角下的网络社会管理体制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3(3):97-102. 被引量:7
-
4陈俊峰.居住社区虚拟交往探析:江苏个案[J].重庆社会科学,2008(1):40-43. 被引量:5
-
5吴新兰.日本动漫对中国观众的“去阶层化”影响[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1):110-114. 被引量:3
-
6朱京.网络信任的原则及对青少年网络活动的影响[J].社会,2004,24(8):61-63. 被引量:3
-
7奚春华,朱京.青少年网络信任取向及其影响的实证研究[J].青年探索,2004(5):14-17. 被引量:8
-
8裘伟廷."网络社会"概念刍议[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3(1):1-5. 被引量:11
-
9高培文.电脑网络的两面性[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3(6):74-77. 被引量:1
-
10范正义.区域信仰网络中的民间组织——当代台湾保生大帝庙宇联谊会的个案解读[J].台湾研究集刊,2005(2):66-74. 被引量:3
同被引文献77
-
1林南.从个人走向社会:一个社会资本的视角[J].社会科学战线,2020(2):213-223. 被引量:41
-
2郭小弦,张岍.互联网使用与青年群体的身心健康:人际交往与网络依赖的中介效应分析[J].当代青年研究,2023(1):87-97. 被引量:8
-
3王成兵.当代认同危机及其重建——对当代认同危机问题的几点理解[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97-99. 被引量:439
-
4郭光华.论网络舆论主体的“群体极化”倾向[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33(6):110-113. 被引量:119
-
5马莹华,刘世丽.网络人际交往的特征及其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J].当代青年研究,2001(5):36-38. 被引量:11
-
6俞可平.全球治理引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54(1):20-32. 被引量:1014
-
7陈剩勇,杜洁.互联网公共论坛:政治参与和协商民主的兴起[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5(3):5-12. 被引量:70
-
8黄少华.论网络社会的结构转型[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7(6):764-768. 被引量:13
-
9罗群英.论大学生的网络交往与现实交往的互动——网络时代大学生社会化问题的思考[J].兰州学刊,2006(2):169-171. 被引量:16
-
10单美贤,马万全.网络环境中的主体间交往[J].理论月刊,2006(8):104-106. 被引量:1
引证文献10
-
1陈晓娟.网络环境的德育价值探讨[J].常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22(2):42-45.
-
2龚慕霞,安中吉,李昕昌,陈爱东.网络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青年工作论坛),2004(5):37-39.
-
3陈晓强.互联网的德育价值及其实现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4(A05):52-54.
-
4张荣,曾凡斌.论虚拟社区的“治理”[J].江淮论坛,2007(1):111-115. 被引量:9
-
5徐子良.网络环境与德育理论创新[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0(6):125-127. 被引量:3
-
6刘婷.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浅探[J].企业家天地(下旬刊),2011(8):97-98. 被引量:3
-
7周长城,曹亚娟.社会安全阀理论视野下的网络社会管理[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13(6):98-101. 被引量:5
-
8卢晓华,李华.新媒体对维吾尔族青年的社会影响——以百度Uyghur吧调查为例[J].新疆社会科学,2016(1):77-81. 被引量:2
-
9郭小弦,周润琪.数字时代的社会交往模式:线上与线下的对比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2023(12):84-92. 被引量:2
-
10陈晓强,胡新华.从社会学视角解析虚拟社会交往[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3,15(9):22-25. 被引量:15
二级引证文献39
-
1李争,王羽潇.聊天室价值初探[J].数据通信,2006(2):44-46.
-
2王海明,韩瑞霞.国内BBS研究现状述评[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4):25-29. 被引量:13
-
3黄佩.“挂在”网上的上班聊天族:熟悉的陌生人[J].青年研究,2005(7):6-15.
-
4王德芳,余林.虚拟社会关系的心理学研究及展望[J].心理科学进展,2006,14(3):462-467. 被引量:17
-
5薛霞,樊丽利,孟祥豪.网络交往中真实性的社会学分析[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2):19-21. 被引量:2
-
6张荣,曾凡斌.论虚拟社区的“治理”[J].江淮论坛,2007(1):111-115. 被引量:9
-
7闵正威.行走在虚拟与现实世界中——网络伦理的价值取向探微[J].成人高教学刊,2008(4):61-64. 被引量:1
-
8金家新,易连云.当前中小学德育理论研究:现状、问题与前瞻[J].教育导刊(上半月),2010(11):42-46. 被引量:2
-
9赵波,付成芳.论网络环境下理工科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J].教育探索,2011(4):140-141. 被引量:4
-
10韦生源.当前广西网络社区发展状况及其建设探析[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3(2):86-90.
-
1陈晓强.虚拟社群:一种新的、真实的社会群体形式[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8(4):128-130. 被引量:12
-
2陈晶,孔令富.基于对等虚拟社群网格系统的研究与设计[J].计算机工程,2007,33(7):114-116.
-
3赵小芬.哈贝马斯的“现代性”及其对中国现代化的启示[J].沧桑,2008,0(6):159-160. 被引量:2
-
4谈虚拟社群[J].农化新世纪,2005(5):25-25.
-
5南帆.虚拟的意义:社会与文化[J].东南学术,2009(1):4-11. 被引量:12
-
6庞涛.网络时代的社会变迁[J].中国信息导报,2000(2):25-26. 被引量:2
-
7任娟娟.网络穆斯林社群的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对中国穆斯林网站BBS社群的个案研究[J].青海民族研究,2008,19(2):43-48. 被引量:5
-
8吕文静.视觉传达设计中的网页艺术设计[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8(4):41-42. 被引量:6
-
9李丹丹.互联网语境中意见领袖的影响力[J].农家之友,2009(17):92-92.
-
10李立峰.互联网的神话与现实[J].台港文学选刊,2000(5):9-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