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社会》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44-46,共3页
Chinese Journal of Sociology
参考文献3
-
1庞朴,1998,《莨莠集》,上海人民出版社.
-
2陈汇.对当前网络犯罪的伦理思考[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8(5):70-74. 被引量:2
-
3童兵,林涵:《20世纪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理论新闻学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405页
同被引文献7
-
1权福军.青少年“网恋”心理探析[J].山东省团校学报(青少年研究),2001,0(1):30-31. 被引量:3
-
2贾书欣.大学生 你网恋了吗?[N].中国教育报,2001-5-29.
-
3王蔚.互联网聊天成瘾的社会心理学分析[J].当代青年研究,2002(4):6-7. 被引量:14
-
4匡促联.青年网络生活的道德支撑[J].当代青年研究,2002(4):8-10. 被引量:15
-
5宋绍成.挑战与对策:网络传播和青少年社会化[J].社会,2002,22(1):8-10. 被引量:30
-
6廖龙辉.网络:传统社会化模式的消解[J].社会,2002,22(1):11-13. 被引量:21
-
7陈晓强.虚拟社群:一种新的、真实的社群形式[J].社会,2002,22(9):42-44. 被引量:10
引证文献4
-
1龚慕霞,安中吉,李昕昌,陈爱东.网络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青年工作论坛),2004(5):37-39.
-
2于光辉.大学生网上交际行为的调查与原因探析[J].青少年研究,2005,5(2):11-12. 被引量:2
-
3于光辉.大学生网上交际行为的调查及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06(2):44-46. 被引量:8
-
4龚慕霞,陈爱东,李昕昌,安中吉.网络对贵阳高校大学生的负面效应调查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4(2):79-83.
二级引证文献10
-
1吕培培.浅议大学新生在人际交往中的矛盾心理[J].浙江青年专修学院学报,2008,26(1):33-35.
-
2吕培培.大学新生人际交往矛盾心理分析[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青年工作论坛),2008(3):48-50. 被引量:4
-
3朱敏芳.网络对职校生的负面影响及其引导[J].机械职业教育,2008(7):27-28.
-
4刘景涛,丁永刚.大学生沉溺于网络交往的心理因素分析及引导对策[J].唐都学刊,2008,24(5):52-55. 被引量:4
-
5冷珊.大学生网络交友成因及其影响效应的调查分析[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0(5):15-18. 被引量:2
-
6苏炫,许锃.关于大学生网上人际关系与现实人际困扰的调研[J].高校辅导员,2012(2):59-63. 被引量:2
-
7特木尔巴根,赵楚一.穆斯林大学生网络行为的调查报告——以北京邮电大学民族教育学院为例[J].中国穆斯林,2012(3):28-30. 被引量:1
-
8王牛俊.高职学生心理健康归因分析及应对措施[J].现代企业教育,2014(6):153-153.
-
9王牛俊.高职学生心理健康归因分析及应对措施[J].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4(2):47-49.
-
10贾丹丹.大学生网络交往行为的动机探索和对策[J].网络财富,2010(20):177-177.
-
1箴言[J].环球人物,2013(7):95-95.
-
2方尔加.生活实际是今人与公孙龙对话的基础——评庞朴先生《重新评价公孙龙》[J].邯郸学院学报,2006,16(1):24-26.
-
3傅伟玉.《Vb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探讨[J].硅谷,2009,2(4).
-
4马海英.VB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方法的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7(10):278-278.
-
5徐洪霞.《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7(5X):3632-3633.
-
6文九,秦志希.后现代主义及其文化特点[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146-148. 被引量:6
-
7刘素平.浅谈初中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J].现代农村科技,2014(5):67-67. 被引量:1
-
8耿成鹏,胡艳.《易经》美学思想放谈[J].长江论坛,2006(4):61-64. 被引量:2
-
9陈志平.“文字禅”名实研究[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0(6):10-16. 被引量:4
-
10罗仲祥.论《庄子》哲学中孔子思想的定位及其文化学意义[J].毕节师专学报,1995,19(4):7-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