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修专业教育与IT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
被引量:1
出处
《中国高等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2期44-45,36,共3页
China Higher Education
二级参考文献12
-
1.简明社会科学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
-
2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M].杭州大学出版社,1988..
-
3王诺.我所体验的哈佛精神[J].中国高等教育,2002,(18).
-
4侯自新.纪念张伯苓先生120周年诞辰[N].中国教育报,1996—04—04.
-
5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73.
-
6赵中建.全球教育发展的研究热点[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327.
-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2,439.
-
8张岱年.论价值与价值观[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报,1996,(6).
-
9教高厅[2004]21号.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 [Z].[S].教育部办公厅,..
-
10.办学特色:大学的必然选择[J].中国教育报,2003-07—27(4).
共引文献213
-
1沈建东,江林升.新疆警察学院特色与内涵式发展的思考[J].新疆警察学院学报,2022,42(3):56-59.
-
2刘春艳.对独立学院办学特色的探索与实践——以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为例[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25(5):85-86. 被引量:4
-
3姚加惠.略论台湾地区各级各类高等教育的衔接与沟通——基于课程与制度的视角[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0(2):59-64. 被引量:2
-
4杜涛.关于办学特色和地方高校强化办学特色的思考--以云南财贸学院为例[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5,21(z1):11-15.
-
5吴海光.高职院校大学精神塑造探析[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4):53-54. 被引量:5
-
6涂志军,姚层林.基于高职高专升格应用型本科的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生物技术世界,2013,10(1):136-137. 被引量:2
-
7祝继明.民办大学办学特色的创建[J].长沙医学院学报,2006(2):56-58.
-
8张琪,朱林,陈云.高等医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1(3):64-66.
-
9陈静.高等职业教育内涵、特点与校企合作的探讨[J].林区教学,2011(5):13-14. 被引量:2
-
10李百齐,于淑文.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以浙江海洋学院为例[J].中国水运(下半月),2009,9(9):119-120.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3
-
1李喆,魏琳洁,孙彩丽,孙萌.关于构建高职校园体育文化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8(29):186-187. 被引量:2
-
2胡德新,徐汉峰,李从阳.高职院校应处理好学生学习与考证、求职的关系[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2(2):28-30.
-
3宋久存.辽宁省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目标及实施途径[J].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3(3):60-61. 被引量:2
-
1王颖,杜朝晖.云计算时代高职院校IT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教育信息技术,2013(5):22-24. 被引量:2
-
2王亚峰.对高等职业教育IT人才培养目标的再认识[J].中外企业家,2010(2X):55-56.
-
3李晖,刘慧燕,张世彤.基于创新创业工作室的IT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4(12):8254-8255. 被引量:3
-
4王林.职业技术教育IT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02,23(28):33-36. 被引量:8
-
5李胤.关于高等学院对IT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中国证券期货,2013,16(1X):222-223. 被引量:1
-
6沈利迪.智慧城市建设视野下IT人才培养研究[J].物联网技术,2016,6(9):100-101.
-
7庄景明,龙腾芳.地方高校IT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探讨[J].韶关学院学报,2009,30(6):151-154. 被引量:2
-
8谢小竹,肖蕾.以团队合作精神为导向的IT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应用[J].教育观察,2016,5(2):94-95. 被引量:3
-
9杜秀珍,翟荔婷,孙兰英.基于实训的IT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河北工业科技,2012,29(6):465-468. 被引量:1
-
10张瑛,陈牛则.印度IT人才培养模式浅析[J].职业,2008,0(10X):113-114.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