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语的方言
被引量:7
Tibetan Dialects
出处
《西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10-120,共11页
Tibetan Studies
参考文献11
1 根据1982年的人口调查,中国国内的藏族人口是3,847,875人.具体说,西藏是1,765,600人、青海省是753,897人、甘肃省是304,573人、四川省是921,984人、云南省是95,925人.其他省、自治区的藏族人口不超过2000人.另外.根据尼泊尔1981年的人口调查,夏尔巴人以外的藏族,包括全部的称之为博提阿(Bhote=Bhotia)人的居民,二者合并总共是73,589人.但是,这个博提阿是包含有边境山丘地带的藏缅语族系统的居民的称呼,并不是仅仅限于藏族人.根据印度的人口调查,按照母语区别(藏语、巴尔底语、拉达克语、拉霍尔语《Lahul》等)来分类,整体上可以划分为博提阿语群(Bhotia Group)或藏语群(Tibtan Group).根据1961年的调查,其总人口为207,353人.其中,尚未确定的博提阿(Bhotia Unspecihed)人有29,873人.关于巴基斯坦和不丹的藏族人口没有详细的统计.
2 藏文的转写方式与本书其他章节是不同的,这是因为它涉及到方言的关系,所以不得不这样做,这也是把古语形式解释为大致的诸方言之共通形式的需要.另外,对地名之外的古语形式或古语音都加上了"*"号.还有就是方言名(所有的地名),一共有3种:1、藏文名同缀字在一起才明白的方言名;2、仅有藏文名的汉字记音就明白的方言名;3、仅有中国名就明白的方言名.
3 这个材料是昭和39年北村甫教授到了东京外国语大学亚非语言文化研究所后,作为东洋文库的客座研究员,与当时在日本的藏族学者一起研究的成果,并不断地修订、补充刊行.在北村甫教授的门下学习藏语的星实千代、长野泰彦等都曾承担过其中一些章节的执笔任务.
4 该计划现在已经有所改变,但还在继续实施.
5 白达克(Benedict,1972)首先划分了支那--藏大语族和藏--卡愣语族(Tibetan-Karen),而藏--卡愣语族进一步划分为卡愣语和藏缅诸语.藏缅语诸语包括藏--卡拉瓦里语群等7个核心语群,这些语群之间的关系不能用谱系树的姊妹关系来表示,景颇语(Kachin)是藏缅语族诸语的分歧焦点,往往被置于"语言是十字路口",人们要从三个层次来考虑其他语言同它的远近关系或语群间的亲疏关系.西田龙雄曾把景颇语看作一种"媒介语言".
6 西田龙雄在1978年,将景颇语系从藏语群中划了出去,景颇语无论在词汇、形态结构上都与藏缅语族诸语的4个语群有一定程度的相似点,所以可以称为"媒介语言"以作为语言的代表.不用说这又回到了西田龙雄以前的立场上.
7 "代名词化"(verb《pronominalization》)这个用语,是由包括语言在内的喜玛拉雅地域研究的先驱哈德森(B.H.Hodhson)在1955年的论文中首次使用提出来的.在科隆(S.Konow)的文章中(收集在格尼尔森《Grierson》编辑的《印度藏语概观》《Linguistic Survey of India=LSI》)把喜玛拉雅地区的藏缅语族诸语言分无"代名词化"语言和"非代名词化"语言,
8 西田龙雄在1983年,从历史的角度把藏族(恐怕还有嘉绒族)同中国古代的殷王朝相抗衡的古代羌族人联系在一起.他认为藏族是其中一个具有相当势力的部族.另外西田龙雄在1978年针对嘉绒语和羌语说道,"虽然可以发现两者若干个共同的现象,但是,与直接与体系整体相关的问题则很复杂,还存在覆盖成为了核心部分的藏语层和上述问题的别的语层.这个别的语层也许与博多--拉噶语系(长野泰彦所说的卡玛卢帕恩诸(カマルパン)语的一部分)的语言有关联."
9 1980年底在尼泊尔暂居的卡托曼智从出生于不丹东部察恩拉(ツアンラ)语地区的塔喜岗(rKa→s is-sgang)的土著人那里收集了300个语料.挑选出这个资料以及达斯噶颇特(Das Gupta)之德拉恩(デイラン)地方的中部门巴语(モンパ)和墨脱--门巴语中那些相当于斯瓦底喜(Swadesh)语中基础的100个词语来进行了比较,但是,塔喜岗和德拉恩同墨脱县相隔着300-400公里的山丘地带,然而它们之间却是惊人的相似.这三个地区语言的分歧难道是以前就存在着?还有就是这些地方的居民的往来难道不顾国境的存在和困难的地形?这些都是我们想象的.
10 白马族被汉族称之为白马藏人,但是,"pe53/贝"是人的自称,他们属于居住在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区南坪县下塘地方和甘肃武威地区文县铁楼一带的少数民族.
同被引文献49
1 陈宝国,彭聃龄.词义通达的三种理论模型及研究简介[J] .心理学探新,2000,20(1):42-46. 被引量:20
2 汪晖.东方主义、民族区域自治与尊严政治——关于“西藏问题”的一点思考[J] .天涯,2008(4):173-191. 被引量:31
3 李方桂,梁敏.中国的语言和方言[J] .世界民族,1980(1):1-7. 被引量:19
4 胡书津,王诗文,娜么塔.藏语卫藏方言与康方言、安多方言词汇比较研究[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20(1):36-36. 被引量:4
5 费孝通.关于我国民族的识别问题[J] .中国社会科学,1980(1):147-162. 被引量:458
6 瞿霭堂,金效静.藏语方言的研究方法[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1,2(3):76-84. 被引量:16
7 王育德.中国五大方言分裂年代的语言年代学试探[J] .当代语言学,1962(8):14-16. 被引量:8
8 张云.论吐蕃与党项的民族融合[J] .西北民族研究,1988(2):49-61. 被引量:13
9 孙宏开.语言识别与民族[J] .民族语文,1988(2):9-17. 被引量:26
10 梁敏.仡央语群的系属问题[J] .民族语文,1990(6):1-8. 被引量:11
引证文献7
1 赵志靖.藏缅语族语言的编辑距离分类[J] .南开语言学刊,2019(2):136-145. 被引量:2
2 江荻.西藏的语言多样性及其分类[J] .中国藏学,2022(6):150-160. 被引量:2
3 祁乐瑛.安多藏语与汉语双字词词汇通达调查研究[J] .丝绸之路,2010(18):67-69. 被引量:3
4 祁乐瑛.小学藏汉双语教学中的词汇通达[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23(12):102-103.
5 孙畅,陆玲,和易灵,吴曼琪,覃蓝叶.且听“格汝”“宕贝伯”——马尔康县嘉绒语习得及使用状况研究报告[J] .文化遗产研究,2015(2):177-189.
6 赵志靖,江荻.基于编辑距离的语言分类研究[J] .语言研究,2020,40(2):43-50. 被引量:4
7 陈浩,葛岳静.“青藏高原”英文对照词的学术话语分析——“Tibetan Plateau”是青藏高原还是西藏高原?[J] .青藏高原论坛,2021,9(1):74-82. 被引量:4
二级引证文献13
1 冉启斌,丁俊,原新梅,赵建军.语言距离与地理距离的复杂性——以辽宁境内的胶辽官话与东北官话为例[J] .南开语言学刊,2022(1):133-144. 被引量:1
2 巴松拉姆.关于汉藏翻译中音译规范化问题研究[J]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下),2011(1):93-93. 被引量:4
3 祁乐瑛,祁乐珍.藏语词汇通达中音、形、义的启动效应[J] .丝绸之路,2013(22):72-73.
4 于爽,冉启斌,史晴琳.基于编辑距离的汉语中介语语音计算分类[J] .现代语文,2020(11):4-11.
5 陈浩,朱立平,陈发虎.世界史视角下青藏高原对我国的地缘安全屏障作用[J] .世界地理研究,2022,31(1):1-11. 被引量:3
6 周成林.冰冻圈科学常见误用专业术语解析[J] .冰川冻土,2021,43(6):1904-1911.
7 黄玮,冉启斌.考虑词汇替换的汉语古音构拟检测[J] .现代语文,2022(7):54-61.
8 陈金元,杜维波,苏旭.青海省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基于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2021版)[J] .草业学报,2022,31(9):1-12. 被引量:8
9 吴俣,杜剑卿,刘强,杨幼清,吕文聪,潘佳音,牛海山.基于文献计量的青藏高原土壤呼吸研究进展[J] .生态学报,2023,43(7):2968-2977. 被引量:8
10 齐彩霞.基于图编辑距离的图匹配算法研究[J] .自动化与仪器仪表,2023(6):49-53.
1 香格里拉的由来[J] .教师博览(上旬刊),2004(7):47-47. 被引量:1
2 瞿霭堂.藏语的复辅音[J] .中国语文,1965(6):446-458. 被引量:8
3 陈立新.基础英语与高职英语教学的比对与衔接[J]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2008,0(S1):268-270. 被引量:1
4 齐卡佳.白马语与藏语方言的示证范畴[J] .民族语文,2008(3):36-43. 被引量:10
5 藏语方言时态助词研究[J] .中国西藏,2000(3):52-52.
6 贺川.英语委婉语浅议[J] .重庆师专学报,2000,19(3):94-95.
7 南措吉,达哇彭措.藏语方言格助词演变对比研究——以拉萨话和同仁话为例[J] .科技信息,2011(19):23-23. 被引量:1
8 才项措,刘思思,达哇彭措.安多藏语尖扎话的音位系统研究[J]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7(3):29-34. 被引量:5
9 甲央齐珍.浅谈少数民族语言研究的价值[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20(S2):79-80. 被引量:1
10 益西.略说藏语方言的形成[J] .西藏研究,1995(4):110-114.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