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体育文化导刊》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55-56,共2页
Sports Culture Guide
同被引文献25
-
1温力.武术传统技术体系和训练体系的形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7,31(2):13-17. 被引量:77
-
2范伟,陈南生,刘庆华.外军留学生军事体育专业课程设置体系研究[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5,24(2):40-42. 被引量:2
-
3周乘波,吴英戬.论体育隐性课程的功能表现[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2005(3):82-83. 被引量:3
-
4和光磊,赵子建.《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下体育隐性课程在体育教学中的目标与控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9(2):42-45. 被引量:6
-
5向渝.体育隐蔽课程资源的本质、结构和特征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5):671-672. 被引量:17
-
6姚蕾.体育隐蔽课程实施原理[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29(6):70-72. 被引量:18
-
7郑锋,窦卫中.武术教学中隐蔽课程的特殊功能及实施研究[J].毕节学院学报(综合版),2006,24(4):81-83. 被引量:4
-
8胡庆山,郭敏,王健.体育课程实施中“异变”问题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40(10):84-89. 被引量:8
-
9范伟,郑国威.外军留学生特种警卫技能教学训练研究[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7,26(3):45-46. 被引量:1
-
10曲宗湖 姚蕾.体育隐蔽课程的基本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7-22.
引证文献6
-
1杨耀华.论高校体育隐蔽课程的实现[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7,15(2):25-26. 被引量:1
-
2朱云松.高职院校体育隐性课程的有效实施[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8,24(2):4-5. 被引量:2
-
3王永忠.影响体育隐蔽课程实施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9,17(10):41-43.
-
4吴学文.北京市部分中等职业院校体育隐蔽课程开展现状的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2(12):48-49.
-
5王莎莎,李艳翎.新课程改革下隐性课程对体育课程的价值分析[J].内江科技,2012,33(10):91-91. 被引量:1
-
6张宏春.隐性课程理论视角下外军留学生武术教学实践研究[J].军事体育学报,2015,34(1):85-87. 被引量:1
-
1吴昊.新时期大学体育课程特征之探讨[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24(3):113-115. 被引量:13
-
2张清江.对学校体育“隐性课程”的分析[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3,18(1):61-62. 被引量:14
-
3苏文涛.高校健美操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7,26(6):689-690. 被引量:5
-
4张博.高职女生排球课正面双手垫球的教学方法[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25(2):221-222.
-
5柳振纲,汪黎明.太极柔力球教学中分层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8(1):78-80. 被引量:3
-
6林小卫.《体育与健康》课如何培养中学生的良好思想品质[J].新课程学习(中),2009,0(2):128-128.
-
7陈孺,张颖.论体育美的本质及特征[J].中国学校体育,2009,28(S2):71-72.
-
8马卫平,严秋.学校体育的文化视野——课程设计的人学理念[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8):1108-1109. 被引量:14
-
9杨智琛,赵化雨.北京市通州区部分中学课余田径训练现状调查与研究[J].俪人(教师),2014(19):235-235.
-
10李立坚.篮球运动新论[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0,18(5):65-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