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02年第5期55-58,共4页
Journal of Tianjin Academy of Educational Science
参考文献8
-
1靳玉乐.当代美国课程研究的五种范式简析[J].课程.教材.教法,1996,16(8):50-51. 被引量:15
-
2张武升,李学琴.大课程的科学理论依据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1994,14(3):7-12-52. 被引量:5
-
3江山野.课程理论中的一个基本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1993,13(11):39-43. 被引量:3
-
4陈侠.学校课程编订的基本原理[J].课程.教材.教法,1989,9(1):1-5. 被引量:5
-
5吕达.论普通中学课程改革(一)[J].课程.教材.教法,1988,8(12):27-30. 被引量:2
-
6陈侠.制约学校课程的各种因素[J].课程.教材.教法,1985,5(3):35-39. 被引量:6
-
7戴伯韬.论研究学校课程的重要性[J].课程.教材.教法,1981,1(1):3-7. 被引量:23
-
8[英]丹尼斯·劳顿(Lawton,D·) 著,张渭成等.课程研究的理论与实践[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共引文献48
-
1袁靖翔,郭立亚,袁革.新时代大学体育课程模式改革的新思考[J].社会科学家,2021,36(11):156-160. 被引量:7
-
2王琴.乌鲁木齐红旗幼儿园课程的现状考察[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28(2):59-60.
-
3陈娟.浅谈高等学校课程设置的心理学基础[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z2):105-106.
-
4李臣之.“课外活动‘课程化””问题探析[J].教育科学,1997(4):11-14. 被引量:4
-
5张廷凯.课程研究要推进课程改革——兼论当前课程研究的几个重要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1993,13(6):52-55. 被引量:6
-
6雷曦.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评价的价值取向[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1,26(S2):131-132.
-
7苏艳.论高等学校课程的心理学基础[J].黑河学刊,2009(9):111-112.
-
8刘家访.从课程的概念界定看我国课程研究的问题[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4,16(4):16-21.
-
9林世威.化学教学论研究范式的特征探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18(3):21-23.
-
10王根顺,史学正.论高等学校课程的心理学基础[J].高等理科教育,2005(4):12-16. 被引量:2
同被引文献29
-
1王策三.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再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2(3):5-23. 被引量:545
-
2钟启泉,有宝华.发霉的奶酪——《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读后感[J].全球教育展望,2004,33(10):3-7. 被引量:168
-
3岳增学,朱成广.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尴尬与反思[J].当代教育科学,2004(21):32-34. 被引量:16
-
4钟启泉.课程发展的回归现象与非线性模式——检视课程思潮的一种视角[J].教育研究,2004,25(11):20-26. 被引量:15
-
5钟启泉.概念重建与我国课程创新——与《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作者商榷[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3(1):48-57. 被引量:223
-
6和学新.社会转型与当代中国的教育转型[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45(2):135-140. 被引量:26
-
7马福迎.谁在“简单化、误读和随意发挥”[J].全球教育展望,2006,35(6):73-75. 被引量:3
-
8和学新.科学把握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的两个方法论问题[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6(9):87-88. 被引量:11
-
9王本陆.论中国国情与课程改革[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18-27. 被引量:45
-
10潘新民.反思“当代西方新理论”在我国新课程改革中的适切性[J].教育科学研究,2006(10):15-18. 被引量:5
二级引证文献22
-
1程宜康.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逻辑简论[J].职业技术教育,2012,33(28):43-48. 被引量:5
-
2董守生.理论何以成为新课改的基础——新课改理论基础命题献疑[J].上海教育科研,2012(5):22-25. 被引量:2
-
3龙安邦,范蔚.试论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兼论我国十年新课改的理论基础及其论争[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14(4):21-26. 被引量:15
-
4乔建中,冯媛媛.关于新课改理论基础的争议[J].江苏教育研究(职教)(C版),2012(4):13-15. 被引量:4
-
5李祖祥,潘霞,徐建平.守望发展——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材批评回顾[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2,11(3):32-36. 被引量:4
-
6和学新,张丹丹.课程的心理学基础研究的问题反思与走向[J].全球教育展望,2012,41(5):15-21. 被引量:1
-
7谢淑海.我国新课程“三维目标”研究十年:回顾与反思[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14(6):55-59. 被引量:14
-
8李华君.教学模式借鉴何以可能与如何可能——以“学案导学,三环五步”教学模式构建为例[J].中国教育学刊,2013(9):36-40. 被引量:5
-
9李华君,龚彩云.教学模式构建的伦理之维[J].当代教育论坛,2014(2):120-126. 被引量:8
-
10孙迎光.历史唯物主义向度何以成为中国教育理论自觉?[J].南京社会科学,2014(4):138-145. 被引量:1
-
1张琳娜,何慧星.我国MOOC研究状况评析[J].教育评论,2015(10):142-146. 被引量:1
-
2魏晓燕,王扬.中小学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研究评析[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2(17):10-12. 被引量:6
-
3任京民.中学社会科课程结构研究评析[J].浙江教育科学,2008(6):22-25.
-
4任京民.中学社会科课程结构研究评析[J].现代教育论丛,2009(3):74-79. 被引量:3
-
5陈秀敏.我国大学生心理压力研究评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25(6):134-136. 被引量:2
-
6王本陆.学校制度建设的伦理基础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J].教育研究,2004,25(7):81-83. 被引量:3
-
7于珍,孟国祥.新时期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评析[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5):335-339. 被引量:2
-
8韩华球.呼唤新世纪的教学论——《教学论研究二十年(1979—1999)》评介[J].课程.教材.教法,2002,22(7):62-63.
-
9张建发.略谈校本教研的基本行为方式[J].西部大开发(中旬刊),2011(10):57-57.
-
10卢艳萍.关于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现状[J].俪人(教师),2014,0(24):42-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