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旁观者效应心理机制研究
被引量:
5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1前言1.1旁观者效应的心理机制概述旁观者效应是指,当一个人面对他人的困境时,如果有他人在场并可以提供帮助的情况下,个体便会显出比独自一人条件下更少的助人反应,他人的出现抑制了助人行为(Darley et al.,1968;社会心理学,时蓉华)。在紧急情况下,开展助人行为需要五个条件:即注意到时间;
作者
刘抒雅
雷陈珊
机构地区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出处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1期125-127,共3页
Fujian Tribune
关键词
旁观者效应
心理机制
被试
他人在场
独自一人
时蓉华
助人行为
中性词
写作任务
控制组
分类号
C912.6 [经济管理]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76
参考文献
5
共引文献
97
同被引文献
33
引证文献
5
二级引证文献
15
参考文献
5
1
蒋军,陈雪飞,陈安涛.
情绪诱发方法及其新进展[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6(1):209-214.
被引量:30
2
程德华,杨治良.
移情能力与内隐助人倾向的相关研究[J]
.心理科学,2009,32(6):1314-1317.
被引量:14
3
付慧欣.
助人行为研究综述[J]
.前沿,2008(7):156-158.
被引量:28
4
池应华.
“见死不救”行为的事实认定与法律评价——社会心理学关于亲社会行为理论的启示[J]
.法商研究,2005,22(6):11-15.
被引量:16
5
张爱卿,刘华山.
人际责任归因与助人意愿的关系[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18(4):1-5.
被引量:15
二级参考文献
76
1
杨治良,刘素珍,钟毅平,高桦,唐永明.
内隐社会认知的初步实验研究[J]
.心理学报,1997,29(1).
被引量:89
2
王美芳,陈会昌.
小学高年级儿童的学业成绩、亲社会行为与同伴接纳、拒斥的关系[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16(3):7-11.
被引量:64
3
丁芳.
儿童的道德判断、移情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45(5):77-80.
被引量:47
4
廖凤林,廖桂春,李江雪,吉英兰.
幼儿对不同被助对象的助人观念及其行为发展的研究[J]
.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15(1):19-22.
被引量:9
5
张向葵,盖笑松,陈彩琦,宋小冬.
当前社会形势下儿童──老年助人行为发展的实验研究[J]
.心理发展与教育,1996,12(2):6-11.
被引量:20
6
李丹.
儿童角色采择能力与利他行为发展的相关研究[J]
.心理发展与教育,1994,10(2):8-10.
被引量:14
7
岑国桢,王丽,李胜男.
6~12岁儿童道德移情、助人行为倾向及其关系的研究[J]
.心理科学,2004,27(4):781-785.
被引量:27
8
黎宏.
“见死不救”行为定性的法律分析[J]
.法商研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2,19(6):28-34.
被引量:31
9
寇彧,唐玲玲,刘伟,胡敏中.
心境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44-49.
被引量:72
10
刘志军.
中学生的道德判断推理水平、同伴关系和亲社会行为关系的研究[J]
.心理科学,2001,24(5):629-630.
被引量:30
共引文献
97
1
肖玉娟.
共情视角下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研究综述[J]
.心理月刊,2023(4):233-236.
被引量:2
2
吴志琴,刘峄,李嘉怡,麦浩良,李坚萄,甄春暖,蔡倚珊,陈灿锐,秦凯.
曼陀罗绘画的结构对情绪的影响[J]
.心理月刊,2021(4):1-3.
被引量:2
3
翁清雄,张帆,吴松.
新员工向上关系构建行为对同事帮助意愿的影响[J]
.外国经济与管理,2022,44(8):106-120.
被引量:1
4
侯燕,杨娟,张庆林,关丽丽,齐铭铭.
心理性应激对词语感受性的影响[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7(12):132-139.
5
李科.
公众助人的冷漠与助人者的出路[J]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2-15.
被引量:3
6
金美慧,蔡晓娜,杨继玲.
情绪状态对大学生延迟折扣的影响[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29(4):21-22.
7
王水珍,张爱卿.
行为责任归因与处罚公平性、严格判断的关系[J]
.心理科学,2005,28(5):1156-1158.
被引量:4
8
李晓巍,胡心怡,王萍萍,赵静,黄婧媛,刘力.
人际关系对归因过程及助人意愿的影响[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14(1):7-10.
被引量:8
9
叶慧娟.
心理机制制约下的见危不助犯罪化探析[J]
.法学杂志,2007,28(4):146-148.
被引量:2
10
张愉庆.
见死不救的法律分析[J]
.研究生法学,2007,22(6):93-101.
被引量:6
同被引文献
33
1
吴国军,张莹,李文涛,郭燕花.
浅析大学课堂提问中的“集体沉默”——基于“责任分散效应”的视角[J]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8(S4):147-149.
被引量:25
2
顾杰善.
群体心理学导论——对群体心理现象的实证分析与理论探索[J]
.社会学研究,1992(3):62-70.
被引量:2
3
陈锐.
“时刻不忘自己也曾经是孩子”——苏霍姆林斯基的“同理心”教育观[J]
.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2007(11):111-114.
被引量:5
4
李云捷,伍永亮,张同航.
从众行为的心理探析[J]
.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青年工作论坛),2008(1):75-76.
被引量:37
5
刘天娥,龚伦军.
当前我国校园欺凌行为的特征、成因与对策[J]
.教育论坛,2010(1):8-11.
被引量:2
6
李晨枫,吕锐,刘洁,钟杰.
基本共情量表在中国青少年群体中的初步修订[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19(2):163-166.
被引量:33
7
邱中慧.
群体性事件中网络舆情的社会心理基础分析[J]
.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11(3):82-85.
被引量:9
8
张国平.
校园霸凌的社会学分析[J]
.当代青年研究,2011(8):73-76.
被引量:28
9
郭丰波,覃伟.
校园霸凌行为中的心理因素及其干预[J]
.科教文汇,2011(31):165-165.
被引量:12
10
杨立新,陶盈.
校园欺凌行为的侵权责任研究[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8):177-182.
被引量:61
引证文献
5
1
王凌晖.
基于旁观者效应的信息压力与压强现象研究[J]
.湘南学院学报,2022,43(2):35-41.
被引量:1
2
马志杰,陈伊唯.
小学校园霸凌的社会心理学探析和解决策略[J]
.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20(3):78-84.
被引量:4
3
李孟儒,肖迪,彭涛.
欺凌态度、共情和学校生活满意度与旁观者行为反应的相关性[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0,28(8):1257-1263.
被引量:10
4
姚美菱,吴蓬勃,张星.
小学生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培养策略[J]
.教学与管理,2019(6):66-68.
5
任欣雨.
群体心理效应下网络舆情引导进路分析[J]
.心理学进展,2023,13(8):3130-3136.
二级引证文献
15
1
李梦媛,李奕慧.
道德情绪团体辅导在预防校园欺凌中的作用[J]
.心理月刊,2023(23):105-107.
2
张玥阳,徐伟.
校园欺凌旁观者行为研究综述[J]
.心理月刊,2022(7):228-230.
被引量:1
3
王梦如.
拒绝校园霸凌,建设安定、和谐校园[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8(36):26-27.
被引量:2
4
马晓,刘乙霖,刘子君,马语晗,曾勇.
中小学校园霸凌的预防措施及事后干预——基于生态系统理论[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0(23):9-13.
被引量:2
5
炊潇,童蕾.
浅析《极道鲜师》中的人物语言形象刻画[J]
.今古文创,2021(10):87-88.
6
王芳,肖少北.
校园欺凌情境中潜在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
.中国学校卫生,2021,42(10):1596-1600.
被引量:8
7
王庆林,武晨阳,宫火良,王明辉.
初中生校园欺凌旁观者行为及其与共情和自我效能的关系[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21,35(12):1013-1018.
被引量:7
8
王沛,张琳钰,李宇彤.
初中生学校归属感在心理虐待与校园欺凌旁观者行为间的中介作用[J]
.青少年研究与实践,2021,36(4):67-73.
被引量:1
9
彭程,杨红文.
新《未成年人保护法》背景下校园霸凌现象的预防与干预[J]
.山西能源学院学报,2021,34(6):42-44.
10
王沛,周若兰馨,孙琦,陈瑶,盛惠林,李宇彤.
初中生领悟社会支持与校园欺凌旁观者干预行为的关系研究[J]
.承德医学院学报,2022,39(1):87-90.
被引量:1
1
王晶晶.
“冷漠的旁观”社会行为研究综述[J]
.环球人文地理,2014,0(8X):222-223.
2
中原.
危机与教育[J]
.开放教育研究,2008,14(6).
3
张庆儒.
公文的交拟——公文制发系列讲座之一[J]
.应用写作,2003(1):48-50.
4
诸立忠.
教你写招聘广告和求职信[J]
.考试与评价(英语七年级专刊),2010(2):19-20.
5
延言.
"旁观者效应"[J]
.视野,2003(2).
6
贾学雁,李新省,周士敏.
“旁观者”现象之我见[J]
.社科纵横,2007,22(6):78-79.
被引量:1
7
许海平.
关系微妙的域内双城[J]
.八小时以外,2010(6):14-17.
8
韩宝来,郭开民.
第四章 公文写作的要求和步骤[J]
.陕西省人民政府公报,1994(11):31-32.
9
诚北.
少女社交中的两个“巧妙”[J]
.现代交际,2001(5):24-25.
10
贺远鹏.
读者来信[J]
.应用写作,2010(11):64-64.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年 第S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