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亚洲景框与“世界图像”的视觉隐喻——《曼德维尔游记》对前文本的“替补”及近代早期的认知范型 被引量:2

Asian Frame and the Visual Metaphor of “The Age of the World Picture”: The Travels of Sir John Mandeville as the Supplement to its Pretext and the Early Modern Episteme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曼德维尔游记》隐喻地表达了中世纪晚期欧洲的认识范型。《曼德维尔游记》中的亚洲记述,大量借用了《鄂多立克东游录》中的相关内容。在两部游记重复的部分作一比较,可以发现相同的路线和内容背后是不同的叙事与结构。《鄂多立克东游录》快捷、简约的场景转换在《曼德维尔游记》中遭遇了延宕、阻隔,场景之间的持续性意义联系也就无可挽回地陷入了危机。《曼德维尔游记》的每一个场景都将偶然地拣选出某个个体观众,并且单独地将其"摄入"。个体性的画面型构了个体性的意识,个体化的进程就此开始。《曼德维尔游记》的叙事者与受众成为异域景观或"存在者"的主体和中心,这意味着"世界图像"时代的来临。"人"成为"存在者"的中心与绘画透视法原则确立"中心点"是同一件事情的同一个过程,于是,透视化的亚洲景框就发明了亚洲的"他异性"景观。《曼德维尔游记》中,虽然亚洲的"他异性"被叙事者和读者强行带入或关联于自身,但"替补"机制的运作又瓦解了现代欧洲主体意识的自足性。 Because of relying so heavily on its pre-texts,The Travels of Sir John Mandeville has the characters of rewriting and intertextuality. Compared with the narrative of Asian images in The Travels of Friar Odoric,we'll find the way of the composition of Asia changing. Instead of being integrated and continuous,Asian frame works out the dialectics of seeing one by one. The dialectics implies the coming of 'The Age of the World Picture'of Heidegger's sense.
作者 周云龙
出处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7-75,176,共10页 Journal of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基金 2015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地理大发现时代欧洲游记中的亚洲形象研究"(15BWW011)阶段性成果
  • 相关文献

同被引文献3

引证文献2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