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刑事庭前会议的“两极”现象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庭前会议现实状况,不能只简单概括为适用率偏低。实务调查发现,适用率低的背后是'两极'分化现象,召开的庭前会议的案件类型集中于职务犯罪案件,其余大多数案件则各地区偏好不一。为庭审效果牺牲庭前效率,缺乏有效激励而个体动力不足,缺乏控辩审三方共识,可对上述现象作出解释。而庭审实质化的刑事诉讼改革没有成熟前,作为配套措施的庭前会议制度,'两极'现象具有存在的现实必然性。发挥庭前会议功能,要从控辩审三方的庭前实际需求出发,不以案件类型、以案情需要为原则,实现适用范围和主体激励的匹配,使程序配置不是必经但十分必要。随着证人出庭作证率的提升和庭上质证的实质化开展,会有更多案件需要召开庭前会议。
作者 周翔
出处 《法治论坛》 CSSCI 2017年第3期264-274,共11页 Nomocracy Forum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5

二级参考文献79

  • 1王春花,卢东晓.建立刑事诉讼证据开示制度的探索与思考——山东省寿光市法院刑事证据开示试点工作经验[J].人民司法,2005(5):61-64. 被引量:3
  • 2韩红兴.刑事公诉案件庭前程序价值的反思[J].法律适用,2007(7):46-49. 被引量:6
  • 3宋英辉,刘兰秋.日本1999至2005年刑事诉讼改革介评[J].比较法研究,2007,21(4):127-142. 被引量:12
  • 4[日]田口守一:《刑事诉讼法》,张凌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 5[美]达玛什卡 郑戈译.《司法和国家权力的多种面孔》[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37-138页.
  • 6潘金贵.《我国建立刑事预审程序的若干问题研究》.徐静村主编.《刑事诉讼前沿研究》(第3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5年版,第135页.
  • 7宋英辉,孙长永,朴宗根等.《外国刑事诉讼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402页.
  • 8[美]米尔建·R.达马斯卡.《漂移的证据法》,李学军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2-53页.
  • 9徐晓琴、陈义熙.《重庆一中院细化庭前会议实施》,《人民法院报》2013年4月21日.
  • 10《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条文及草案说明》,http://www.npc.gov.cn/npe/xinwen/ffgz/2011-08/30/content_1668503.htm,2013年10月15日访问.

共引文献129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