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病“发于阴、发于阳”之因
被引量: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伤寒论>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第131条"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之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吕钟笑[1]及徐苓[2]老师均认为这二条的"发于阳"、"发于阴"意思完全一致.笔者也支持这一观点,但前者的体质说似不是主因,后者的风寒说也过于简单,今就此求教于二位同仁.
作者
栗兰海
李国臣
机构地区
濮阳市区人民医院
鹤壁矿务局职职工二院
出处
《内蒙古中医药》
2002年第5期23-24,共2页
Inner Mongolia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关键词
病因
病机
伤寒论
分类号
R228 [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2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19
引证文献
3
二级引证文献
7
参考文献
2
1
吕钟笑.“病发于阳、发于阴”管窥[J].河南中医,1986,6(6):29-30.
2
徐苓.对《伤寒论》“发于阳”“发于阴”的认识[J].中医杂志,1992,9(33):58-59.
同被引文献
19
1
孙运河,成德方,马克亚.
太阳中风病机探微[J]
.河南中医,1997,17(2):72-73.
被引量:4
2
徐珊,孟庆刚.
黄芩提取物解热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6):1179-1181.
被引量:24
3
王旭荣.
《伤寒论》六经病证发热浅析[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0,24(11):24-25.
被引量:2
4
陈建国.
六经辨证治疗发热体会[J]
.中医临床研究,2011,3(8):118-119.
被引量:2
5
许华,张雪丽,张静.
《伤寒论》六经发热特点浅释[J]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2,4(1):13-15.
被引量:5
6
曾毅龙.
从仲景原文探析太阴发热的证治[J]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6(2):87-88.
被引量:5
7
肖勇,刘英锋.
《伤寒论》六经中风表证证治分类举例[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20):11-13.
被引量:3
8
宋明,陈家旭.
从“阳郁”的角度浅谈《伤寒论》三阳病发热[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32(10):4367-4369.
被引量:13
9
陈晓辉,李晓宇,刘兴兴,张媛,唐宋.
《伤寒论》发热证治[J]
.河南中医,2017,37(5):745-748.
被引量:11
10
谢益文,陈瑜,徐素美.
六经发热浅析[J]
.河南中医,2018,38(6):813-815.
被引量:5
引证文献
3
1
刘健.
《伤寒论》中的体质学浅识[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0(9):37-38.
被引量:6
2
王叶,耿立梅.
耿立梅教授四诊合参辨治六经发热[J]
.吉林中医药,2021,41(5):603-606.
3
李国臣,崔文艺,王静敏.
再议病“发于阴、发于阳”[J]
.内蒙古中医药,2008,27(9X):62-63.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7
1
刘泽华,杨宇峰,石岩.
从痰湿体质论治2型糖尿病伴高尿酸血症[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8):74-77.
被引量:4
2
叶青,侯晓,张福霞,蔚方燕.
子宫腺肌病发病相关因素及中医证候探讨[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18(2):139-141.
被引量:35
3
张玉红,李国臣,崔文艺.
评赵洪钧对表证的认识[J]
.中医临床研究,2012,4(17):66-67.
被引量:2
4
徐由立.
辨体质思想在伤寒与温病中的运用[J]
.四川中医,2016,34(1):20-22.
被引量:5
5
夏婧,刘晓培,王志红.
中医体质学说研究进展[J]
.河南中医,2017,37(3):551-555.
被引量:28
6
范琳琳,张风丽,李寒,李云凤,马伯艳.
运用中医体质学说治疗2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J]
.湖南中医杂志,2019,35(2):155-157.
被引量:4
7
邵家东,胡鸿毅,孙羿帼,朱文华.
从《伤寒论》方证相应角度谈柴胡类方的临床应用[J]
.环球中医药,2021,14(6):1087-1090.
被引量:7
1
徐永禄.
《伤寒论》“病发于阳病发于阴”探讨[J]
.河南中医药学刊,2002,17(1):11-11.
被引量:1
2
杨薪博,孔琳.
对《伤寒论》“病发于阳,病发于阴”的认识[J]
.国医论坛,2007,22(1):6-7.
被引量:3
3
牛学恩,李振华.
“病发于阳、病发于阴”辨析[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0,16(4):278-279.
4
田合禄.
外感病传变规律[J]
.中医临床研究,2013,5(22):51-54.
被引量:6
5
李国臣,崔文艺,王静敏.
再议病“发于阴、发于阳”[J]
.内蒙古中医药,2008,27(9X):62-63.
被引量:1
6
韩睿.
关于《伤寒论》中“病发于阴、阳”浅识[J]
.中医临床研究,2010,2(13):76-76.
7
李美萍.
试释《伤寒论》第7条[J]
.山东中医杂志,2006,25(12):804-806.
8
田合禄.
太阳主外,太阴主内——张仲景创作《伤寒论》的大纲之二[J]
.中医临床研究,2011,3(18):5-7.
9
李金田.
《伤寒论》131条“病发于阳”“病发于阴”辨[J]
.国医论坛,1996,11(6):5-6.
被引量:2
10
田合禄.
从发生学论人之三本及治病二统[J]
.中医临床研究,2013,5(7):60-61.
被引量:1
内蒙古中医药
2002年 第5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