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社会科学对象的建构性与当代中国社会科学的建构 被引量:4

Constructivism of Social Science Objects and Construction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Social Science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在社会科学建构中,往往会产生两种偏向:一种是忽略了社会科学之因其所在之社会的历史、文化的独特性而具有的对象及方法的独特性,另一种则是过度强调社会科学之由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的独特性,而将之理解为了一种不再具有科学的客观有效性的东西。前者可能导致的问题是,从一般性的原理出发所建构的理论无法真正切中中国社会的问题;后者的问题则在于可能导致社会科学成为一种相对主义的对于不同社会之表观特征的文学性描写,失却其科学应有且为社会所需之功能。克服这两种偏向的关键在于重新认识马克思建构作为社会科学之典范的《资本论》的方式方法,深入考察包括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在内的近代科学的“科学性”之意谓,特别是这种“科学性”或社会科学对象的建构方式,进而揭示出科学性与民族性之在社会科学理论建构中各自之位置,从而使之各自在其中发挥应有之作用,协同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科学之建构。
作者 王南湜 WANG Nan-shi
机构地区 南开大学哲学院
出处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6-29,共14页 Study & Exploration
  • 相关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37

  • 1杨文衡.“科学”一词的来历[J].中国科技史杂志,1981,16(3):101-104. 被引量:16
  • 2社会科学是不是科学?[J].科学中国人,2003(7):6-7. 被引量:2
  • 3李田心.不存在所谓的翻译(科)学[J].中国翻译,2000(5):8-10. 被引量:26
  • 4E.迪尔凯姆著,狄玉明译.社会学方法的准则.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34、30、26、27.
  • 5詹姆斯·M.伯恩斯等著,陆震纶等译.民治政府.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7.
  • 6李醒民.“科学”和“技术”的源流[J].河南社会科学,2007,15(5):15-18. 被引量:20
  • 7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2.
  • 8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准则[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27.
  • 9吉登斯.社会的构成[M].李康,李猛,译.北京:三联书店,1984/1998:61,52,62,89,352.
  • 10王铭铭.“安东尼·吉登斯现代社会论丛”译序[M]//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北京:三联书店,1998:9.

同被引文献28

二级引证文献9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