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抗战初期,沦陷区大量员生流徙内地,亟需抚辑。西康建省在即,需才孔急。教育部边疆教育司鉴于民族地区经济、教育的滞后,将难民垦殖与民族教育发展相结合,遂筹设国立西康学生营,以因应国家之需。学生营在学制、训育、教学及管理方面迥异于普通学校。虽存世仅三年余,但作为战时民族教育模式的宝贵探索,国立西康学生营在救济战时失业失学员生、促进边地民族教育、传播革命思想等方面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作者
李禹阶
刘寿堂
Li Yujie;Liu Shoutang
出处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80-86,共7页
Journal of Southwest Minzu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