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细菌外膜囊泡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外膜囊泡(outer membrane vesicles,OMV)是由革兰氏阴性细菌释放的一种特定的生理结构,其为纳米级大小、球形、双层膜包裹的,内含生物活性蛋白、脂质、核酸和代谢物的囊泡状结构。几乎所有的革兰氏阴性细菌均能产生外膜囊泡[1-2],但物种的多样性使它们在包膜结构和组成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3-4]。OMV的释放可去除细菌细胞内不必要的物质,同时也是细菌抵御外界应激压力的一种手段,这对细菌的存活至关重要[5-6]。OMV的脱落被认为是细胞间通讯的一种普遍机制,通过OMV释放将其携带的货物递送到其他细菌或真核细胞中,从而在细胞相互作用中发挥多种关键作用,如营养摄取、抗菌防御、水平基因转移、生物膜形成以及毒力因子递送等[1,7-8]。OMV作为免疫刺激剂被认为是一种有前景的疫苗成分,OMV相关疫苗的开发近年来受到广泛的关注[1,7,9,35]。细菌正常生长和受应激时,都会释放OMV,但其发生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了解OMV的生物发生机制及其影响因素,对充分认识OMV在细菌生理学、致病机制及相关疫苗研发中具有重要意义。
出处 《泰山医学院学报》 CAS 2019年第12期980-982,共3页 Journal of Taishan Medical College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1273899)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

共引文献15

同被引文献5

引证文献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