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马克思视域下“非虚构”的虚构性

The Fictionality of "Non-Fi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x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在新的时代语境中,“非虚构”的勃发业已成为难以忽略的当代文坛热点之一。从马克思的视域看,虚构是一种人类精神生产的特殊方式,文艺创造的基础是虚构。从这个角度说,非虚构文学仍是一种虚构的意识形态,其直面现实的亲身体验、以纪实的写作方式所重新认识的生活或书写的世界,仍然在人“现实地想象某种东西”这一虚构界说所规定的意识活动的动态疆界之内,是精神生产及其生产的结果。它其实是文学在新的历史阶段将虚构的表现形式与非虚构的主题内容相关联的转型表现,应把它纳入本土化精神生产活动的复杂运作机制中进行动态考察和综合分析。
作者 王丹 Wang Dan
出处 《西部学刊》 2019年第21期106-110,共5页 Journal of Western
基金 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的问题域及其批评场域研究”(编号:2019BWX020) 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编号:2018GGJS100)
  • 相关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30

  • 1南平,王晖.1977——1986中国非虚构文学描述——非虚构文学批评之二[J].文学评论,1987(1):35-43. 被引量:18
  • 2林理彰,祝远德,王晓路.中国诗学[J].东方丛刊,2004(3):21-26. 被引量:3
  • 3J·希利斯·米勒,国荣.全球化时代文学研究还会继续存在吗?[J].文学评论,2001(1):131-139. 被引量:517
  • 4康德.《判断力批判》上[M].商务印书馆,1985年.28-29页.
  • 5詹姆逊 胡亚敏等译.《文化转向》[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 6陈志良.《虚拟:哲学必须面对的课题》[N].《光明日报》,2000年1月18日.
  • 7理查德·约翰生 罗钢 刘象愚主编.《究竟什么是文化研究》[A].罗钢、刘象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C].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80页.
  • 8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34页.
  • 9韦尔施.《重构美学》[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版.第2页.
  • 10马克·波斯特.《信息方式-后结构主义与社会语境》,范晓晔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